•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创作必定会立足湾区,放眼全球”

2021-11-11 11:54 来源:广州日报

  在11月6日于广东中山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上,高建平、林帝浣、陈少波、胡恩威、戴定澄、宋达等内地与港澳知名专家做了主旨演讲,从不同角度阐述和探讨了文艺创新的实践和发展,从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的本体、观念、方法、动力、路径、环境等方面做了分享。

  高建平:中心城市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成了文化中心

  “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的文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指出,“地理”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意义,也具有人文学意义。古代的时候就有很多学者谈到地域分布。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民风也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研究一个横向的文学研究和不同的地域线索,而不是一条线从古到今,它是多条线索发展的,”他说,“能否把研究古代的话题拓展到现代,这恰恰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

高建平

  高建平指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技术造成了各个阶层互动,带来了文学载体的变化。“环境”过去是指自然环境,现在城市的兴起形成新的都市文化,减少了对自然和气候的依赖性。中心城市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成了文化的中心,“李白去登了黄鹤楼留下了美丽的诗,孟浩然下扬州,苏轼到惠州。地方以人传,美丽的诗能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有人讲3000年的中国文明看西安,1000年看北京,100年看上海,“其实100年不仅要看上海,还要看广州,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后的成果,我们也可以加上一句‘40年看深圳’”。这是一种新的都市文艺。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现在不是靠土地养活,这是新都市文艺的特点。

  高建平认为,深圳紧临香港,跟香港交流密切,过去40年中受香港文化影响很深,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金庸小说家喻户晓,香港的歌星也走向春晚的舞台。深圳的文艺也背靠内地,很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节目主持人都有自己的深圳故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土壤。“从一个边陲小镇到一个大城市,当然可以用经济数字来比,但更重要的是创新的活力,创新才是这个城市更为根本的的东西。”他说,“从边陲小镇到一个新中心形成,文艺不是地理线性发展的,中心和边缘会互动,有独特的边缘活力。在历史上,文学艺术的中心在不断移动,这种移动会成为文学艺术发展的巨大动力,进行纵向和横向结合的对文学艺术历史的描述才更接近真实。对当下的学人和文艺评论家来说,应该关注这一现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去尽力去助推。”

  林帝浣:网红带货、流量带货模式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小林漫画”作者、广东省动漫协会副主席林帝浣说,相较于专业美术技术,漫画创作可能更关注传播因素,“比如说水墨漫画,我们会把它带到国际上去。带到国际上的时候,往往我们的动漫很多都是受很多风格的影响,水墨漫画才是中国最纯粹、最有文化自信的一个品种”。

林帝浣

  去年的京都国际动漫展,因为疫情影响全球各地的漫画家几乎都没有去参加,“除了我一个个展,”他说,“漫画里面很多文案是中文的,他们决定不要翻译成日语,我们的展览就是让日本人来看展览的时候猜一下中文的意思,结果这个举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日本人看展览的时候猜上面是什么意思,猜得兴高采烈。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文化自信。”

  林帝浣认为,文艺的创新包括了手段创新和内容创新,“今年初,我受文明办委托用漫画做了一组海报,文案比较有趣,用漫画表现,反而有更多人驻足留意画面的内容,达到了我们应该有的宣传效果。这组海报做出来之后反响非常大,我觉得这就是漫画与宣传融合的一种创新。”

  “提到衍生品,我的漫画衍生品已经做了两三百款,但没有人看到我发广告。”林帝浣说,“我一直觉得对于文化艺术来说,衍生品是很重要的领域,现在的网红带货、流量带货模式是彻头彻尾的错误,这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比如我今天晚上直播卖了一个爆款,卖了1万件商品出去,其实这是一场灾难。我今天晚上卖了1万件,明天卖出100件,我的售后人员应该怎么配置?我的物流应该怎么配置?我的客服怎么配置?我怎么配置我的运营群体?我按1万件/天来配,还是按照100件/天来配呢?这就会导致你的售后服务、供应链崩溃。对于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而言,更好的是持续恒定的流量,比如每天2000件,这样生意就很好做了。如果今天1万件,明天100件,你的客户天天来投诉你,送货慢、送错、错误百出。我们在研究文创产品怎么行销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怎么样找到好的流量方式,而不是网红流量带货的模式。”

  陈少波:大湾区文艺将在国家认同 国际视野 创新技术上取得突破

  “作为一个香港社会的观察者、研究者,我今天从这几个月香港电视在内地的爆款说起。这个爆款是《无穷之路》,是香港TVB拍的一部纪录片”,港澳研究会理事、正思香港顾问有限公司总裁陈少波说,“这个片子在香港非常火,有香港网友在社交媒体发表感言,多让香港青少年了解中国的伟大,不要老是在井底看自己的国家。在内地的豆瓣上评价也非常高,达到9.5分,可以说到了一个天花板。”

陈少波

  为什么这个片子会成为爆款?陈少波认为:“它体现为三个视角,从三个视角看两个趋势,最后看一个新的观念。”三个视角是平视、港视内地和正视当下。陈少波介绍,这个片子的源头是2019年5月制作总监黄淑明去贵州采风,出了贵阳之后高速公路在同一个高度上。第二,我们去到荔波,这是四线、五线城市,但这个地方不仅风景美丽,而且可以看到五线城市的发展水平,卫生条件非常好,干净,人非常有礼貌。那一次的采风对很多香港评论员、香港媒体人来讲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他们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内地会凸现差异感,他知道香港观众需要什么,知道什么东西能够打动香港观众,“所以他看到了内地的制作人看不到的东西,他用一种内地制作人可能会忽视的角度去呈现,而这种差异化的表现恰恰是让片子脱颖而出的关键。”

  陈少波说,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香港的文艺创新团队、文化产业,我们还要相信香港人、相信香港、相信国家的力量,相信在这个大的时代下,香港人只要有“一国”的概念就能用精细化的创作、用创意、用成熟的市场运作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陈少波认为,《无穷之路》可以看见大湾区的文艺创新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趋势:一、将会涌现更多的心怀中国、关注当下的创作;二,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创作必定会立足湾区,放眼全球;三、在国家认同、国际视野、创新技术等观念上取得突破和发展。

  胡恩威:香港的旅游不能只是“买东西” ,应该发掘更多文化资源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香港专业艺术团“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胡恩威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科技很多龙头行业的所在,科技成分很足,但在与学术、艺术有关的教学、培训方面仍有很多空间可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很好的香港金融背景,我们也有很多产业和生产的能力,下一步是如何把这些东西结合,变成可发展性人才的培训平台?”

胡恩威通过视频发言

  “我们很多国际交流都是旅游层面,不是学习和合作的层面”,胡恩威表示,“未来大湾区、香港、深圳应该要更好合作,把产业变成教学的很好的教材,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才会有足够的人才发展。因为文创产业、科技产业最主要的是人。”

  胡恩威认为,未来文联和整个大湾区要集中谈谈在文化艺术交流上如何对接,怎么做人文科学的研究,香港大学发表论文经常讲国际排名,很少研究香港本身的情况,所以未来是否可以多开发更多合作的调研项目?更多探讨在文艺上、创作上有什么样的可能性?他还表示,过去香港的旅游业单纯是消费、买东西,文化层面是比较缺的,“香港应该向其他大湾区其他城市学习,因为他们会利用文化资源转化为互动性的旅游资源。”

  戴定澄: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联系机制和专项基金

  “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跟大湾区进行比较研究、共性研究,也应该同时把大湾区的文化带到国际、带到欧美”,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音乐学博士戴定澄指出。

戴定澄

  戴定澄说,大湾区虽然是三地,但有9个城,“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往上延伸到粤港澳三地文化、岭南文化,再映现出一个中华文明文化,这是本土地区、国家进行不同层面上的透视和平衡”。他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文化联系机制和专项基金,建立可持续进行文化艺术联系的渠道和机制;梳理、交流、沟通湾区各地音乐传统文化;泛珠三角区域各城市之间互相延伸艺术活动;创办人文湾区艺术通讯刊物;鼓励和支持各种类型的人文湾区特色作品创作。

  宋达:有理由相信,大湾区的文化资产能够变成未来创新的新养料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品牌总监宋达介绍,2019年,腾讯开始做粤港澳大湾区的调研工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报告中有几个指标比较突出,比如22%的湾区新青年有多重的职业身份,远高于全国其他省市和地区;遇到挑战的时候,他们更期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拥有多元朋友圈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

宋达

  宋达指出,大湾区的青少年在接受多元文化、追求创新、探索自我的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推动大湾区文艺发展,走出特色之路。2017年腾讯成立了青年发展委员会,同年联合三地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计划,开启了大湾区第一届大湾区青年营。每年都有来自粤港澳三地100多名青年学生走访了解大湾区标杆企业、文化艺术机构,进行新科技、新商业、新文创、新体育的多个模块实践课程。

  “曾经有一个来自珠海的营员参加完青年营后讲,他原来觉得港澳离珠海特别近,他每天在阳台就可以看到澳门的新葡京,但又觉得隔了一个海,就是非常远的距离”,宋达表示,“经过青年营暑期交流,他结识了很多来自香港、澳门的同龄人,他发现大家之间的交流很顺畅、很自然,大家的语言一样,也感受到来自港澳同学的大方、开放的性格,所以他们交了很多很好的朋友。来自香港、澳门的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从最开始大家互相之间对对方或多或少有一些城市化的标签,但经过交流,从茫然到兴奋,再到毕营的时候热泪盈眶,依依不舍,直至现在大家还会在线上联系。”

  宋达表示,通过青年营活动,看到通过文艺、文化的内容带给年轻人的影响,看到这些东西可以给他们打开更广阔的天地,“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代青少年在逐步成长过程中,大湾区的丰厚文化和文艺的资产能够变成文艺创新的未来新养料和动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袁晓燕

  图/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