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提升城市更新理念 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1-02-07 15:08 来源:珠海特区报 林常青 马忠杰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在西方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对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城市更新在改善旧城区土地利用结构、繁荣服务业的同时,也改变了旧城区原居民原有的工作与生活形态。因此,业内相关专家提出了促进旧城区改造的四个转型:①发展理念转型:从侧重硬件环境建设向侧重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转变。②改造方式转型:单一的“破旧立新”式改造,向“拆、改、留”并举转变。③功能效益转型:从单纯的房地产、商业开发向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产业升级、保存城市文化等多功能更新转变。④社会目标转型:从社会排斥性改造向社会包容性、活力型改造转变。

  珠海城市更新工作的回顾

  我市的城市更新由来已久,1993年珠海市出台《关于珠海市城镇旧区改建有关问题的通知》,探索实施旧城镇片区改造政策,拉开珠海城市更新序幕。

  2000年6月,市政府提出“改造城中旧村、建设文明社区”的行动,全面开展香洲区26条城中旧村改造工作(总占地约300万平方米,动迁人口将近20万)。该时期,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珠海成功推动了22条城中村顺利实施更新,成为该时期广东省推进城中旧村更新的典范。

  2008年,结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珠海探索开展旧厂房更新工作,通过临时改变建筑使用功能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一批旧厂房更新。

  随着广东省“三旧”改造的开展,近年来珠海在旧城镇更新、旧村庄更新、旧厂房更新方面进行了多轮探索,进入更新政策体系构建时期。但也必须认识到,更新过程中对城区的历史和文化保护有所不足。

  珠海旧城区改造的不足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老城区的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在慢慢消失,一片片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城市更新和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适时反思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和纠正,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城市更新,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保持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一)旧村庄更新丢失了古村落记忆

  珠海(香洲)古村落见证了珠海数百年的历史,其印记弥足珍贵。

  据《广东省珠海市地名志》记载,红山原名奄山,是由原住民形成的自然村落,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白石村源于清朝雍正年间,由钟、汪、李、唐四姓开村,因地处板樟山脚下的白石头坑附近而得名;莲塘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因地形似莲藕,故名藕塘坑,后改名为莲塘;大姑乸形成于1580年,系中山长命水村廖善和到此定居后开荒形成,因开荒而导致村落面积扩大,乸即为“扩大”之意。

  在珠海经济特区40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有200多年历史的红山村变成了宝地康泰小区、源于清朝雍正年间的白石村变成了银石雅园、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莲塘村变成了二城广场、明朝末年形成的华子石村变成了华南名宇,不少老地名、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不经意间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虽然通过城市更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但简单地推倒重建,丢失的是一个城市的记忆。

  (二)旧城镇更新切断了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珠海作为第一批开放的经济特区,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比如国内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1979年,香洲毛纺厂正式投产,1993年停产搬迁。尽管它最终没落,但也完成了自己作为“第一”的使命。

  如今在吉大景山路和白莲路交界处有个小公园,在园内有一块石头刻有“景莲翠园”四个大字。据说曾经是毛纺厂的标志物,旁边曾经有一栋破旧的四层高楼房,则是毛纺厂的员工宿舍。每当匆匆人流经过这里,估计谁都想不到,这里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在珠海的成长过程中还有香洲渔船厂、珠海市糖果饼干厂、珠海啤酒厂、前山港、九洲港货运码头等曾为珠海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如今随着岁月变迁,他们有些已经消失,有些即将消失。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留存城市的集体记忆,应成为城市更新参与者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三)旧厂房更新模式趋同,未体现工业遗产价值

  工业遗产是由工业文化遗存组成的,而这些遗存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以及科学上的价值。如何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工业遗存,是提升城市的个性特征,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008年,珠海探索开展旧厂房更新工作,通过临时改变建筑使用功能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一批旧厂房更新。如位于拱北的“城市客栈”酒店、位于吉大的“龙发酒家”、夏湾的“百安居”店等都是利用旧工业厂房改造盘活土地、取得可观收益的案例。也有一批改造成功的创意产业园成功案例,如:金嘉创意谷等品牌。但这些旧厂房的改建均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存在着同质化的问题,旧厂房的更新未给城市留下产业的时代记忆,对工业遗存空间的破坏,也意味着人们对以之作为空间载体的工业文化逐渐走向失忆。

  城市中心的工业发展为珠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遗存于城市中心的旧工业园区和工业厂房还有香洲区科技工业园、翠珠工业园、南山工业园、富华集团厂房、佳能厂房等,每一个工业遗存都见证了我市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技术工艺的发展。特别是佳能的旧厂房是由日本百年建设企业清水建设设计,其中部分建设材料还是从日本引进。“无论是从建筑质量还是设计,都非常值得保留。如何挖掘遗存工业厂房的历史价值、科教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城市更新建设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珠海旧城区改造对策及建议

  (一)通过建设“村史博物馆”等方式来记住乡愁

  城中旧村的更新应当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展示名人志士的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的光辉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教育和引导他们尊重优秀文化传统,发扬优良民俗家风,留住乡愁乡情,共同缔造美好人居环境。

  城中旧村的更新要把“村史博物馆”建设与城中旧村改造相结合,充分发挥村史馆“存史、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各村的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从村落的地容地貌、经济基础、文化遗迹等实际出发,不搞大拆大建,不照搬、不复制,建设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村史馆示范点,采用先行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开展。村史馆的建设可采用“一村一馆”原则,或“集中建设”原则。在城市更新规划中明确。

  (二)旧城镇更新需关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

  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实现未来发展的目标愿景,是城市的理想、审美和价值的体现,城市更新必须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香洲区在旧城镇更新过程中,可借鉴永庆坊“修旧如旧”的旧城改造模式,保持“原汁原味”的老城风貌,同时吸收现代时尚元素,成为年轻人文化创意的聚居地。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当关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从而留住城市的“根”。

  (三)旧城镇更新可通过“微改造”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近几年我市的城市更新开始探索“微改造”模式,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保障城市和人的安全,消除城市安全隐患,对建成区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实施局部拆建、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充分挖掘老城区潜在资源和优势,保护和修缮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对历史建筑予以活化利用,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城市记忆。老旧小区微改造注重文化内涵彰显、历史风貌的传承,探索建与管的并重,不仅要建设、要改变面貌,更加注重产业的引入与培植,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以“微改造”方式解决公共空间紧缺的问题

  城市更新是一个精细活,大规模的拆建必然会失去传统的格局和文化氛围,微改造更切合实际:从小型公共空间改造与建设入手,以街区为单位进行改造,采用“针灸法”,单点切入,将一些碎片化空间整合利用,改造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将一些废弃建筑物拆迁腾出的空间,建设休闲场所、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等。

  我市可通过微改造来进一步增加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既可以提升城市品质,又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五)高起点规划利用工业遗存空间,创造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迫使城市发展必须从注重外延发展转向调整内部结构以满足城市建设的刚性需求。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中工业遗存地段就面临着拆迁或者再利用的问题,如何保护和再利用现有的工业遗存,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工业遗存空间的利用能创造更好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近些年我国逐渐重视工业遗存,也相继出现了以工业改造为主题的公园、创意园、艺术区和博物馆等,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老码头、广州红砖厂艺术区、东莞33小镇等。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让现有的工业遗存华丽变身,发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城市建设的活力见证。

  (六)结合我市发展特色,保护城市的传统历史风貌

  城市更新改造应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弘扬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延续和发展城市的传统历史风貌,并从城市整体角度制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延续和发展规划。对能体现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街道、建筑群、文物保护建筑、河流、湖泊、名树古井及各类遗址等进行重点保护,进行现状评估和制定保护整治的方案,划定保护区、控制区和协调区,保护我市的传统历史风貌。

  城市更新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政策性和战略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实践过程。因此,珠海的城市更新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回归以人为本,守住城市发展的底线,将城市更新融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之中并加以综合协调,面向提高群众福祉,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达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推动珠海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香洲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