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4月5日4时13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此时节,桃红柳青,溪河泛碧,吐故纳新,春和景明。在相关专家学者看来,“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4月4日《郑州日报》)
毫无疑问,清明节是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为特别的一个,春节、元宵、中秋等等节日,皆以团圆、喜庆为最大主题与核心内涵,即便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也被粽子的香味、赛龙舟的呐喊而渲染得没有什么悲伤的成分。唯独清明不一样,所有在手机还处于短信时代的时候,才有人感叹:清明节是唯一一个没法发送祝福短信的节日。
但是清明节的特别,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每年清明节前后,正是一年当中最为美好的季节,草木萌发、春花烂漫,到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所以当有人以那首著名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想象古人过清明也是以肝肠寸断、悲伤凄凉为基调的时候,却忘记还有诸如“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依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这样清新明快,让人读来心情雀跃的清明诗词。
这说明,即便对于古人来说,也一直都有“两个清明”的存在,其中一个意味着追思、祭奠、哀悼、怀念,另外一个则意味着踏青、赏春、郊游、嬉闹。很显然,这“两个清明”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分开,泾渭分明,古人同样会在扫墓的同时踏青,会在祭奠的时候郊游。古人如此,现代人亦如此,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每逢双休,全国各地都会迎来扫墓高峰,很难说他们是怀着多么哀痛、悲苦的心情奔向郊外的陵园墓地的。这当然不是说现代人“忘本”“不孝”,只能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文明、科学的彰显,我们对生老病死的理解更科学,更理性。
但现代人的“另一个清明”和古代人的“另一个清明”,在具体的过法上显然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人在郊游踏青的时候可以“有花堪折直须折”,但是现代人就应该具备生态环保意识,不做破坏自然生态的事情。古人没有空气污染的问题,所以烧纸钱、祭品、燃放鞭炮,没人会觉得有问题,但是现代人就不应该移风易俗,坚持低碳扫墓、绿色扫墓。
国家之所以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当然是为了方便百姓过好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扫墓祭祀之外,还会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踏青、旅游,也就是过好“另一个清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坚守文明的底线,让清明假期的景区景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清清明明,避免因为我们的不文明,而让古人遗留给我们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蒙羞。(南方网 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