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这是习近平在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到困难群众唐荣斌家看望。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在那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精准扶贫四年来,中国大地上,成千上万个十八洞村的命运开始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这几年中国扶贫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让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赞叹不已,他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的的确确,任谁面对中国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这种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惊艳、赞叹实属必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然而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许多地方,比如十八洞村所在的湘西,扶贫这场“接力赛”虽然也是一棒接一棒,但持续扶贫30年,湘西仍有近1100个像十八洞村这样的村寨挣扎在贫困线上。而且,十八洞村的贫困程度在湘西还只能算是中等,还有像夯卡村那种最落后、最穷困的地方。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3日下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原因何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在《求是》杂志撰文分析,称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本脱贫了,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事实上,诸如自然灾害频发、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当地发展产业难上加难是湘西深陷贫困的重要因素。除了客观原因,还有扶贫工作粗放、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等不可回避的主观因素。
也许正是这些原因,经过深思熟虑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同时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在宁夏调研考察。这是7月18日下午,习近平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家同一家人和村民代表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从那以后,湘西大力发展生产、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发展、医疗救助、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精准脱贫“十项工程”,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建档立卡,选派书记,精准施策,打出了一套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组合拳”。使扶贫资源由“普惠分配”向“靶向配置”转变,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模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精准扶贫取得累累硕果。2017年2月,湖南省扶贫办宣布十八洞村成为全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
山村小故事,时代大进程。十八洞村是中国精准扶贫的一个典型、一个镜像,从中可以一窥中国精准扶贫的艰难与壮观。党的十九大对这场扶贫战役给出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的评价,6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就是这场战役的成绩单。或问什么是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秘笈,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现在,十九大发出了脱贫攻坚的总攻令,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再次发出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抒写更加伟大的中国故事。(南方网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