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广东作为全国最早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省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越坎爬坡期,原有的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低要素成本驱动、“低端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相比国内其他先进地区,广东转型升级难度更大,既要突破“低端制造+低端服务”的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又要努力摆脱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的“外需依赖型”模式。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产业发展动力从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全面的创新驱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快速转换,是对广东产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新的挑战。
积极培育产业新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广东要把握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趋势,将做强增量与提升存量相结合,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
抓住新一轮互联网革命爆发契机,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正在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通过基于网络化、智慧化的多元产业“跨界融合重组”,从生产、经营、品牌、市场等各方面,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与产业升级模式,成为撬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颠覆性力量。广东应抓住大变革机遇,以互联网思维实现“路径突破”,着力培育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等数字化先导型产业;突出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及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衍生的新业态,包括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行业电子、工业设计、移动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服务、互联网金融、工业云服务等,抢占产业制高点。
顺应新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积极发展高收入弹性产业。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以后,人们所追求的不再是物质“数量”而是生活“质量”,更加关注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和自我提升,消费结构的升级引领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广东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向高收入转换的阶段,应抓住高收入阶段个性化、高端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新特征,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时尚创意、休闲养生、智慧医疗、网络教育等新兴“高收入弹性”产业的发展壮大。
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产业附加值。优势传统产业是支撑过去30余年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新常态下广东经济能否保持领先地位,关键之一就在于能否成功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应依托广东制造业优势,加快生产方式及装备制造智慧化升级,抢先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新业态,焕发传统制造业活力;同时大力发展物流、商务会展、创意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提供支撑。将文化、创意和新兴网络技术相融合,改造提升批发零售、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产品的文化、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拓展增值服务。
强化创新驱动,为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动力支持
新常态下广东要抓住新一轮改革先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全面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坚持市场化导向,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的主角。加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的创新制度设计。深化企业技术改造,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打造产业、金融与科技三链融合的“创新生态链”,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构建覆盖产业创新链条全过程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围绕产业增长点部署创新链,实施以产品技术需求向创新链上游传递的逆向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金融资源全面结合的新机制与新模式,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推动全方位创新,重点鼓励商业模式创新。要大力推进包括品牌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制度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等的全面创新。特别要重视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探索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之路。
塑造广东“创新文化精神”,激发全民、全域创新潜能。培育“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广东“创新文化精神”,以文化创新带动产业创新。重点培养企业家、创业者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营造“人人想创新、个个能创新”的全域全民创新创业氛围和制度环境。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