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报告透露的一系列法治亮点引人注目,凸显的法治进步让人温暖。
今年两高报告“金句”迭出、直抵人心,彰显正义、振聋发聩。比如最高法报告明确,对腐败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健全职务犯罪案件审判机制,严厉打击和震慑腐败分子。最高检报告提出,过去五年,立案侦查职务犯罪254419人,较前五年上升16.4%,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53亿余元;民生领域查办“蝇贪”62715人;从42个国家和地区劝返、遣返、引渡外逃职务犯罪嫌疑人222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机关对周永康、孙政才、令计划、苏荣等120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立案侦查,对105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提起公诉,彰显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义。
五年来的司法实践和司法成果,标志着司法向公平正义不断加码,迈出铿锵坚实的步伐。而公平正义最为确凿无误令人信服的证据,就是人民法院在纠正冤假错案方面态度十分坚决,对错案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共依法纠正重大冤错案件39件78人。五年来,各级法院共对2943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1931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努力做到“两个确保”——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
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目睹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推动和法治中国的进步,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了公平正义的阳光。这五年每一起冤假错案的依法纠正,都是一面法治的镜子,是法治建设的台阶。要知道,冤假错案的改判,意义不仅在于案件本身,而是以一部生动的法治教材,推动了司法工作和相关工作的进步,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失守,寒了的不单是老百姓的心,还会为国家造成十分重大的损失。以《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中公布的数据为例,2013年至2015年,各级法院纠正包括浙江“张氏叔侄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等冤假错案23起;2015年,各级法院共依法宣告1039名被告人无罪。2014年以来受理申请国家赔偿案金额共1.13亿元。如果冤假错案没有发生,国家也就无需作出巨额赔偿;反过来,就是作出了上亿赔偿,也无法彻底治愈那些撕心裂肺的伤痛。
由此也就证明,我们应该在司法公正上持续加码、更上层楼。人民法院要在新的一年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法惩治犯罪,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国检察机关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在强化法律监督,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中再建新功。
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这些要求,为法治中国擘画了可心蓝图,为两高工作开辟出施展拳脚的广阔空间。两高,要为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抒写公平正义的司法新篇。(南方网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