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该从何处发力?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3月13日人民日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毫无疑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关键在于汇聚一批优秀人才,包括教育、科技、医疗、文化等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献才献智。说到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人才支撑。
但在现实工作中,大批乡村青年人才越来越多的背井离乡去往发展机会较大的城市,尤其是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乡村青年人才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本地发展农业产业的多是一些老弱妇幼,导致实现乡村振兴缺少人才,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所以,笔者认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需要激励和保障。
一方面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需要构建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激励机制。尽管在上级部门强有力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下,乡村发展活力不断展现,发展机会日益增多,但从总体上看,乡村的待遇仍然普遍偏低,创业风险依然较大,环境条件难以与城镇相比。因此,促进人才智力向乡村流动,单靠市场行为是行不通的,而应该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既要通过激活农村市场来体现,也要通过更有力的行政引导,如强化服务三农人才的晋升激励、待遇激励与责任等方式来体现。
另一方面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需要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保障体系。目前农村还不具备像城市那样的创新创业的软硬环境。实践证明,很多优秀人才都不愿意在农村创业,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诸如资金、风险保障、技术服务等配套的支撑。因此,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未来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开发的应注重的问题。而诸如户籍制度等仍然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像城市吸引农村人才那样的对等的制度安排,才能真正加快人才智力向乡村流动。(南方网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