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指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了五千余年,并在传承发展和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从根本上得益于中华文明一直以来秉持着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
创新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秉性。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里,中华民族以其旺盛的创造力推动着思想、器物、制度、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进步。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科学旗帜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实践,中华文明创新的浪潮风起云涌;从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大一统、隋唐的科举制,到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走向共和,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华民族曲折中前进,探索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制度和道路;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到长征五号火箭、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祝融号火星车、“海斗一号”潜水器等“大国重器”,从古至今中国始终为世界贡献着卓越的科技成果,对世界发展产生着深厚的影响。正是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滋养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创造了在各个时代独领风骚的灿烂文化;也正是凭借着开拓创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并在此次座谈会上重点阐发“双创”重要理论,为我们在创新创造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广东牢记嘱托,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将其列为文化强省建设“六大工程”之一。经过“绣花”功夫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再次焕发出“老城市新活力”;重视非遗的活化传承、传播及产业化发展,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出圈”;考古“重量级”发现先后面世,不断揭开岭南文化谱系源流的神秘面纱,世界级考古品牌加速打造中;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串珠成链”,联通湾区共同文脉,赋能文化旅游广泛深度融合……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守住了岭南文化根脉,擦亮了岭南文化瑰宝,交出了一份“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广东答卷”,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正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是根本。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特别是在当今经济社会深刻发展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凝聚起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力量。创新是关键。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需要创新,让根植于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新光芒。
正因为创新性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特性,才造就了进取而无畏的中华民族,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原则和不破不立、勇于挑战的积极态度。“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将以浩荡蓬勃之姿继续奔涌向前、生生不息。(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