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5年“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活力广东”专题活动走进广州,网络名人大V一行深入花都区马岭村和塱头村等地,近距离感受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乡村风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塱头村风光。图源:新快报
广州,这座以“花城”闻名、以开放包容著称的超大城市,以“百千万工程”为支点,撬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的系统性变革,为超大城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广州解法”。
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生态振兴的深层逻辑,在于以新质生产力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广州的生态振兴,是“山水林田湖海”多元生态的系统性重构。作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广州通过海珠湿地、南沙湿地等生态廊道建设,为全球候鸟提供栖息地,同时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文旅资源。海珠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类达177种,昆虫种类285种,成为城市中的“生态绿肺”与“科普课堂”。此外,广州的“千里碧道”工程以水系为纽带,串联起溪、涌、河、江、海,形成覆盖全市的生态网络,既提升了城市防洪能力,也创造了亲水休闲空间。不难发现,这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价值。
从“乡愁记忆”向“IP经济”跃迁。广州乡村的文化振兴,是对岭南文脉的创造性转化。比如,塱头村与唯品会合作的春阳台艺文中心,将600年古建筑群改造为“岭南文化客厅”,引入博物馆、书院、民宿等业态,使村集体年收入增长42%,村民就业率提升35%;黄埔迳下村将农耕文化与科技元素结合,打造“未来田园”IP,装配式农房、无人农场、科创田园等场景吸引大量城市青年打卡;花都马岭观花植物园以“四季花海”为主题,开发出植物研学、花卉摄影等业态,成为大湾区网红目的地。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流量密码”,印证了“文化+科技+旅游”的乘数效应。
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突破。广州乡村治理的创新,在于构建“政府—企业—村民—社会”的共生系统。在从化生态设计小镇,政府提供基础设施,企业运营产业园区,村民参与民宿经营,高校提供设计支持,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的闭环。此外,通过“千企兴千村”行动,1968家企业与乡村结对,带动项目投资超200亿元;通过“农技特派员”制度,57名专家下沉乡村,推广新技术300余项;通过“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培养出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乡村CEO”。正如有村民所言:“乡村振兴不仅是盖房子,更是找回我们的根。”可见,治理振兴的深层变革,在于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广州以产业振兴为引擎、以生态振兴为底色、以文化振兴为灵魂的实践,既源于岭南文化的韧性,也源于开放包容的基因,更源于对“共同富裕”的执着追求。我们相信,通过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必将描绘出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蓝图。
撰文 安子州
设计 杨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