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菊寄哀思,雨落思故人。又是一年清明至,连日来人们或网上预约开启“云祭扫”,或结伴扫墓、敬献鲜花,或出行踏青亲近自然,各式各样的习俗活动既抒发着国人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更蕴含周而复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之道,让清明文化在跨越时空的语境下大放异彩。
清明节,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作为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等习俗。回望历史长河,从清明时节家家户户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再到绿色祭祀、网络追思、家庭追忆;从温习家规家训、回忆家族往事、沐浴亲情恩泽,到走进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千百年来,清明祭祀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中国人文化血脉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换言之,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清明,跨越千年的亲情与孝道表达,始终浸润着“家国一体”的文化基因,让清明历经岁月而愈加“清明”,这是民俗的盛典,亦是文化力量的绵醇持久。
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师生。来源:新华社
习俗因厚重而丰盈,文化因传承而弥新。清明节不仅是肃穆的祭扫与缅怀,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价值。时值清明假期,不少民众选择聚亲访友、寻山问水、赏花踏青,各地也因此迎来了“人从众”的出游高峰。放眼当下,广州结合踏青赏花、节气文化等体验,精心策划“文旅+”春游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铺展“草长莺飞春意浓,万紫千红醉羊城”的岭南春日画卷;武汉举办清明节民俗课堂、古法造纸课堂、诗经中的植物课堂等多个民俗文化活动,打造“全民参与、寓教于乐”文化阅读盛宴;成都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景区志愿者及游客尽情参与放风筝、体验青团制作、开展诗歌朗诵……当节日与节气相融合,文化与习俗相交织,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创意十足的时代气息不断拓展着清明文化内涵,也让各地文旅消费“热辣滚烫”,呈现一片春和景明、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树高千尺总有根,江河万里总有源。清明是追思缅怀的时节、万物新生的起点,更是精神血脉赓续的契机。中国人历来最重家国情怀,清明时节缅怀先辈、慎终追远,家庭的记忆被细细勾连,国家的历史被反复诉说,这是一个精神薪火相传,信仰生生不息的过程。其间,有些精神在传承中历久弥新,有些内蕴在演变中绽放新颜,有些价值在变革中与时偕行。放眼当下,有青年学子徒步百里祭扫烈士陵园,有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延续先辈“科技报国”的遗志,有乡村振兴一线的奋斗者以实干回应先烈“山河无恙”的期许……这些具体而微的行动,将抽象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具象的时代担当,让英烈精神在田间地头、车间实验室获得新的生命注脚。正因如此,千千万万个“小我”的奋斗星光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璀璨银河,让清明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让家国情怀在赓续传承中永葆生机,这也正是清明礼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命力所在。
千年清明,清明千年。在这个万物争春、生机勃发的节日里,无论是缅怀先祖还是拥抱自然,无论是慎终追远还是展望未来,让我们用心感受清明背后的文化韵味,用情感悟这份传统文明,让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开创不负青春、不负年华的壮丽诗篇。
撰文 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