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这个关键词,锚定了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定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由此可见,创新是时代赋予的机会,谁抓住了这一时机,谁就能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占得先机,谁就能于变局中开新局。11月25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依然保持第1位,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创新的审视,既要见“森林”也要看“树木”,既要看产业也要看企业。《报告》列举了一组数据: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5年增加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5年翻了2倍多;在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技术能力提升综合指标等方面,广东均排名第一,说明企业创新能力强是广东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发挥出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彰显了“广东制造”升级到“广东智造”。
辩证地看,企业在创新领域发挥的作用,绝不是一个个“点”,把它们串联起来,就构成省域在创新领域的一个个“面”。主动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高水平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矩阵——广东企业创新能力之所以强,就在于深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道理。目前广东已形成17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这些集群是广东创新绩效指标排名领先的重要支撑。
对于广东来说,加强创新能力还需要将“百倍努力”与“千般本领”化为具体成果的强大力量。这其中,科研具有秉轴持钧的关键作用。广东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实验室、科研院所的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挂牌运作,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科学研究的实力得到补强,成效逐步凸显。正是拥有了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广东才能从容自信地把创新转化成一股股有生力量、一项项攻关举措、一个个有效成果。
“创”字为引起宏图,“新”潮澎湃逐浪高。在创新的蓝海中,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语境已是不言自明:北京市发挥科教资源集聚优势,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安徽省实施“竞争赛马”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考核项;贵州省依托地理气候环境,培育数据中心、智能制造、数据应用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根据《报告》设置的评价体系,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在35分以上,即属于创新领先地区。2023年,广东综合得分达到58.86分,创新能力领先优势明显。科学、权威评价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关于广东创新的荣耀之路,还将继续!(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