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走向何方?琶洲正在用一场比赛给出答案。9月22日,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总决赛及生态赋能大会在广州启幕。来自全球30余国的8131支队伍同台竞技,参赛规模为历届之最。这场赛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比拼,成为人工智能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标志性平台,直面AI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挑战。
琶洲算法大赛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真实场景命题”,让算法精准切入政法、医疗、交通、新能源、工业等领域的实际痛点。例如,在智慧通行领域,赛事要求参赛者开发出足够轻量的图像识别算法,使其能在计算资源有限的卫星芯片上运行,实现道路拥堵监测、交通事故识别等复杂任务。在医疗领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发布的“肺癌智能早筛与分型算法”赛题,要求参赛者突破传统单一影像分析局限,融合CT影像、病理切片、基因检测三类异构数据,实现肺结节良恶性分类、病理亚型诊断及关键基因突变预测。这种“产业出题,算法答题”的模式,有效弥合了科研与应用之间的鸿沟,推动AI从“可用”走向“好用”。
让AI技术真正落地创造价值,是全世界都在努力破解的难题。有报告指出,目前高达80%的AI项目最终未能成功,根源在于技术开发与实际应用脱节。琶洲通过构建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辖区内已集聚阿里夸克、致景科技、云蝶科技等一批垂直领域领军企业,落地行业大模型超170个。这种真正走进工厂、商场、日常生活的“应用热潮”,正使琶洲成为AI产业化的重要试验场和示范基地。
推动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广州有着坚定的决心。人工智能被纳入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市里还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和专门的办公室,来全力支持和推进整个AI生态的建设。在算力方面,广州已建成“通智超”融合算力体系,智能算力规模超1.2万P,为大模型训练与应用铺设了高速通道。算法层面同样成效显著,覆盖智慧城市、交通、制造等九大领域,真正走进实用场景。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和配套资源,为AI技术的创新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展现出广州全力拥抱智能时代的眼光和魄力。
技术的真正价值,终将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琶洲算法大赛以其务实的命题模式,为人工智能发展探索了一条从算法走向实用价值的可行路径。随着算法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我们期待“琶洲之路”成为一个可落地、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撰文 秋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