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增加关税。4月9日起,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50%的关税,总关税水平达到104%。美国加征关税引发全球担忧,贸易紧张局势升级。笔者正在美国访学,通过深度观察和社媒分析发现,美国民众普遍担忧加税将推高物价,但因为政治立场、经济能力和文化背景不同也存在观点差异。
2025年4月5日,美国纽约,抗议民众高呼“住手”。图源:视觉中国
首先是悲观失望的反对派,包括美国大部分底层民众。他们认为加税将推高物价,加剧通货膨胀,对普通消费者和企业造成负担。一位年轻的女性受访者认为,关键决策者做出荒谬的决定,没有考虑普通民众的利益。她忧心地认为,在一个已经充满不确定性、即将面临衰退的经济环境中,特朗普及其政府的决策无疑会让情况更加糟糕。还有部分民众认为特朗普是在跟美联储玩胆小鬼游戏,想要快速降息。另有民众将“关税战”和国际形势联系在一起,认为“全球化是全球战争的良药,没有人愿意毁掉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工厂,然而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关税和禁运会导致零和思维,甚至可能引发战争”。
其次是理性且善于分析的怀疑派。这部分民众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关税政策是否有效持保留态度。一位曾任企业高管,活跃于美国中部城市的社区、媒体以及商界的民主党人士认为,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旨在保护美国的就业岗位,但这些政策有可能引发贸易战升级、推高成本,并削弱美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关税政策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美国本土的就业岗位和制造业,推动“美国制造”回流。然而这一策略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和争议。首先,大规模加征关税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报复性措施,导致贸易战升级,进而影响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其次,关税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工业产能不可能一夜之间恢复,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最后,长期依赖关税壁垒可能削弱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使其失去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
再次是抱有乐观态度的支持派。他们认为长期来看这一政策对美国非常有利,美国迫切需要振兴制造业。加税可以保护本土产业、增加就业,有助于提升美国的经济安全和战略地位。一位美国市民坦言现在的关税战其实是一种“回收”过去开放市场政策的做法。过去几十年,美国推行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大量商品以较低关税进入美国市场,这虽带来了便宜的商品,但也让本土制造业受到冲击。如今通过加征关税,能够“把该收的税收回来”,借此保护本国产业。虽然大家普遍知道这样做会推高物价,但他们也认为,美国人早已习惯消费,对于价格上涨的敏感度不高,很多人还是会照买不误。还有部分民众支持提高关税,但并非出于经济原因,“这关乎依赖——美国经济永远不应该处于依赖状态”。他们认为“加税虽然会造成一定通胀压力,但能把工作岗位带回美国,把企业带回美国”。
最后还有一群民众是较为无感的冷漠派,以政治冷感群体为代表。他们对国际事务或宏观经济缺乏兴趣,平时不太关注新闻,也不认为贸易政策会直接影响自己生活。还有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疫情物价上涨等冲击的人群,对经济波动已有心理准备,不再对新一轮贸易战产生强烈反应,对关税问题关注较少,或认为这类宏观经济政策与自己生活关系不大。
纵观美国近期政策可以发现,关税政策常常不只是经济手段,更是选举年里的政治工具。很多政客会通过加税、打贸易战来向选民展示“我在保护美国利益”。尤其是像特朗普这样的人物,他之前就用加征对中国产品的关税,赢得了很多中西部制造业和农业州的选票。这些地区的人觉得自己因为全球化吃了亏,现在有个总统站出来“对外强硬”,他们就很买账。而且,喊一喊“让制造业回流”“让美国再次伟大”,比真正解决通胀、就业这些复杂问题要容易得多。再加上媒体集中报道和炒作,选民的情绪就被带动了。所以加关税这事,不仅仅是经济动作,更是政治表演的一部分。
从朝令夕改的关税政策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的“随心所欲”。4月5日,反特朗普示威活动在美国50个州的1200多个地点同时爆发,抗议特朗普政府裁员、削减社会保障和医疗等政策,呼吁停止对移民和相关政策的干涉。美国社会正经历严重的政治撕裂与情绪极化,政策日益保守,移民门槛提高、社会保障缩减,引发中产与专业人才的不安和失望,促使“离美潮”悄然蔓延,寻求更稳定与包容的环境。
撰文 李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