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头啖汤评论:两会微观|“息屏24小时”,让未成年人去发现更多美好

2025-03-11 15:47 来源:南方网

  在手机、平板、智能手表越发成为中小学生标配的当下,如何让他们与一块块闪烁的屏幕保持距离,成为很多人的关切。“要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世界的丰富多彩,而不是深陷于一个网络环境之中”,全国人大代表姚明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小组讨论中,姚明建议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这一提议不仅切中当下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点,更引发了全社会对数字时代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的深度思考。

图源:网络

  很多未成年人一旦和电子产品产生交集,免不了有“时间都去哪儿”的感慨:玩手机游戏,看短视频,网络聊天交友……有家长无奈地说:“‘捆绑’一个孩子,只要给他一个手机!”电子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悄然地占据了未成年人群体的大量时间。“有必要让孩子更多地去接触‘实在’的世界,发现身边的美好。”姚明提出“息屏24小时”的想法,是不少老师和家长的心声。

  “息屏24小时”的内容很简单——“在每个学期选定一天,24小时内所有人都不使用手机。”从倡议的角度审视,这不仅是时间上的“断舍离”,更是引导未成年人重新审视生活、找回自我的一次契机。当然,电子产品的屏幕并非一息了之,而是要寻找更有意义的形式予以“替代”——专注于阅读、运动或亲近自然,都是很好的选择。“24小时”的时间很短,靠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这种从“0”到“1”的改变,是值得期待的。

  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的“80后”“90后”常说的是,“我们小时候玩的可丰富了,跳房子、丢沙包、弹玻璃球……哪像现在,除了手机就是电脑。”时代已然不同,环境也自然不一样。如今的未成年人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探讨他们与电子产品的关系,核心不再是“能不能”,而是“好不好”——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度、合理、健康地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在保持彼此良好沟通的前提下,去逐步提升未成年群体的数字素养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先手棋”。“息屏24小时”,重在本着平等的姿态去探讨,而非“长辈般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

  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者,家长也应该是“息屏24小时”的参与者。现实中很多大人同样也是屏幕的成瘾者,他们沉迷“电子榨菜”不可自拔,恰恰是给孩子起到了负面示范。关掉视频、放下手机,把碎片时间利用好,和孩子们做做亲子活动、读读课外书,抑或是一次短时间的骑行,都是对“息屏24小时”理念的最好实践。24小时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段,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放到更长远的时间轴度去呵护,成年人要有以身作则的主动意识,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息屏24小时”,让未成年人去发现更多美好。姚明的建议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源于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洞察,而它也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可推出免费开放日,公园、体育馆等提供更多运动场地与活动,为未成年人营造丰富多彩的真实体验空间。从更长远角度看,“息屏24小时”不仅是一项倡议,更是推动社会反思数字生活的起点——每个人都投入进来,才能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好的未来。

  撰文 谢伟锋

编辑:胡伟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