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对外发布。四年来,沿着总体方案擘画的路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与澳门相向而行、越走越近,让琴澳一体化释放出强劲的乘数效应。
琴澳融合加速发展。图源:横琴在线
琴澳一体化释放乘数效应,是制度创新的生动实践。四年来,合作区梳理形成306项琴澳规则衔接和改革创新事项清单,推动制度规则“软联通”。从跨境学生专车的“随车查验、免下车通关”新模式,到共用单牌车电子标签的便捷举措,再到两地定点医院患者跨境转运全程不下车的高效模式……每一项改革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国两制”下制度协同的新空间,不仅让琴澳居民切实感受到规则衔接带来的便利,更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提供了可复制的“横琴样本”。
琴澳一体化释放乘数效应,是产业协同的生动实践。四年来,企业的“含澳量”持续提升。截至今年7月底,合作区实有经营主体近6万户,其中澳资企业达7303户,比合作区成立时增长57.49%。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琴澳产业生态的深度重构。从澳门大学科研成果在横琴的“30分钟转化圈”,到横琴口岸物流枢纽与澳门国际机场的无缝对接,从中医药、文旅会展等传统产业的升级焕新,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布局落子,合作区以“澳门所需+横琴所能”的逻辑,构建起“1+1>2”的产业矩阵,让横琴从昔日的“边陲小岛”跃升为湾区创新高地。
琴澳一体化释放乘数效应,是民生融合的生动实践。超2.8万澳门居民在横琴居住生活就业,其中在合作区就业的澳门居民就达5762人——这些数字,是琴澳民生融合最温暖的注脚。从跨境通勤的便利化,到就业创业政策的体系化,从教育医疗资源的共享,到社区文化的交融,合作区以“澳门人、澳门事、澳门情”为切入点,让“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当澳门居民在横琴的社区里跳着广场舞,当澳门的小朋友坐着跨境校车去横琴上学,当澳门的老人在横琴的医院里享受国际医疗……这些鲜活的生活场景,让琴澳一体化从“规划图”变成了“实景图”。
琴澳一体化释放乘数效应,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分线管理”模式平稳运行,双15%税收优惠政策有序落地,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体系稳步构建,跨境资金流动更加便捷,法治环境持续优化……一个活力涌动的开放新引擎正在大湾区加速形成。通过发挥澳门“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窗口作用和葡语系国家“精准联系人”角色,合作区正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站在四周年的节点回望,横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区域融合的关键,在于找到“优势互补”的公约数。当澳门的“制度优势”与横琴的“空间优势”通过改革实现“化学融合”,当“澳门+横琴”从地理概念升维为发展模式的创新样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琴澳两地的发展机遇,更是“一国两制”在新时代的广阔前景与蓬勃生机。
撰文 林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