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发布通知,其中提到,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包括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提升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等。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也是开展有组织培养、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2023年4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大的调整方向就是,进一步提高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减少文科专业。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比如西北大学撤销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文科专业,中科大撤销英语、传播学、考古学等文科专业等等。
然而,质疑文科重要性的声音也随之而来,甚至演变为了“文科无用论”。这一石不仅激起了学科讨论的巨浪,也让不少学生和家长深受困扰。如何理解文科,文科究竟有没有用?如果放在人类文明长河中观察,不难发现人文社会科学承担着传递文化知识、培育道德理念的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我们既有改变人类历史的四大发明,也有老子、孔子等光耀千秋的学者。放眼世界,柏拉图、康德等哲学家,也与牛顿、伽利略等科学家齐名。由此可见,争论文理孰轻孰重本身就是伪命题,偏废文科未免太过于短视和狭隘。
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文科专业也开辟了广阔天地。比如,在已然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关乎道德、伦理、审美等涉及价值与意义的新问题将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文科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艺术热情与想象力;社交媒体、短视频风起云涌,流量的竞逐背后离不开传播人才的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制造的舞台,也离不开跨文化学者、商业人才的倾情投入……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与其纠结文科重不重要,不如追问: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科?怎样培养文科人才?
风物长宜放眼量。“一破一立”“一撤一增”,专业调整并非简单的“加减法”。当下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只有超越文理之争,树立文理平等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汇,文理既各展其长又相互融合支撑的教育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既能运用理科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够以文科素养和情怀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高素质人才。
文理非二分,关键在育人。文理科都可以做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各行各业都有着无限的机遇。对于每位学子而言,适合自己的专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是最好的选择。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才能为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撰文 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