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比去年下降36万人。对此,有人颇感意外,也有人认为不必大惊小怪。
“考研热”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从2017年首破200万、2020年突破300万,到2022年突破400万,再到2023年达到474万人,考研人数一直居高不下。然而,2024考研人数不升反降,“考研热”出现降温趋势。
图源:视觉中国
那么,考研人数为何下降?一方面,《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生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核心竞争力。近六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就业有很大帮助。该报告勾勒出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到研究生文凭,在就业市场“脱颖而出”。然而,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通过考研找到体面工作的成功预期相对降低了,对于很多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就业岗位,肯定更倾向于尽快就业。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读研需要时间和经费成本。在日渐走低的考研上岸率之外,多所高校“步调一致”提出延长专硕培养年限、提高学费、不再解决住宿等政策,加之在教育部门“宽进严出”的指挥棒下延期毕业变得越来越平常,这些也让经济账本成了一部分学生做报考决策时无法忽视的因素。
考研人数下降是正常现象,是理性的回调。从深层次讲,考研人数“触顶反弹”释放出就业观念更趋于理性、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信号。首先,从就业趋势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高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强化统筹部署、调动各方力量等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
其次,从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来看,虽然我国在学研究生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当前,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进一步扭转,两类学位同质化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还需要大力深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分类发展,以进一步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凸显研究生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为此,长远看来,控制和缩减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让更合适的人真正投身高水准的科研工作,对社会发展、资源分配都是利好之举。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求职观转变和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调整,未来考研报考人数或将整体呈现进一步下降或者持平的趋势。广大学子要摆正心态,不必盲目“随大流”,只有全身心投入学习、研究,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才能不辜负宝贵的教育资源。(安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