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习近平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塞罕”在蒙语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塞罕坝就是“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是皇家狩猎之所因清王朝吏治腐败、财政颓废,同治二年(1863年)清政府在此开围放垦,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后来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景不复存在。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如今,这里再现美丽高岭的颜值,这是塞罕坝人创造的奇迹。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锁住风沙、恢复生态,国家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从那时起,三代塞罕坝人用炽热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如果把塞罕坝的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如今,这里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资源总价值超过200亿元。塞罕坝人,不仅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在几代人战天斗地、持续奋战中凝聚出可贵的塞罕坝精神。是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传奇。是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意志、决心、拼劲,用双手干出、用生命搏出世人为之惊叹的伟业。当年,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拓荒先锋来到这里筑梦追梦,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化雪为水,野菜充饥,那一代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许多人都患上了心脑血管病或类风湿病,由于没有医院,得不到及时治疗,第一代造林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2岁。
塞罕坝精神,集中体现了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高岭明珠美,精神放光芒。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南方网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