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明确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充分彰显了国家对青少年一代身体健康的深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仍然显著,这些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突出的“小胖墩”现象,在生理上,会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发育成长,在心理上,还可能给他们带来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和高质量发展,《导则》的出台恰逢其时。
图源:南方日报
坚持“健康第一”,是贯穿《导则》始终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青少年阶段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黄金期,这一阶段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长身体,只有锻炼强健的体魄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导则》指出,超重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将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进行政策研究和制度落实,推动学校由“成绩优先”向“健康优先”回归,旨在让青少年“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
坚持“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导则》构建了三级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针对超重肥胖的不同阶段分层分类提出预防干预策略。超重肥胖发生前,坚持预防为主,保证课间活动和身体锻炼,控制危险因素,提升保护水平;为早发现早干预,主动开展筛查建档、评估预警和个体干预等,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对严重肥胖及肥胖伴有临床危险因素的学生,开展医疗卫生、膳食、运动、心理和行为矫正等联合干预,防止肥胖继续发展。坚持全流程干预、全方位预防,科学合理地进行技术指导。
坚持“团体协作”而非“单兵作战”。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工作不只体现在体育课上,也不仅仅是家长或学校的单方责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多方主体都应该主动参与进来,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生活习惯的引导和监督,政府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推动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专业机构可以在早期筛查、膳食结构等方面对学校和家长进行有效指导。专业机构、家庭、学校、社区应各司其职、密切协作,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形成“面向人人、人人有责”的健康教育体系,不断织密“家校社政”全链条健康防护网。
当然,“健康第一”并不意味着可以偏废学习,学习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掌握本领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在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制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志向,激发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撰文 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