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中国实践为其他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贫发展道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破解现代国家治理难题、开辟人类社会发展更加光明的前景提供了中国方案。
图源:新华社
中国实践是一场“接力跑”。改革开放初期,从国家层面开展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中国减贫进程加快推进。从1994年制定“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目标,到1996年确定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再到2020年底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双手,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摆脱了绝对贫困,走上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中国实践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打赢脱贫攻坚战,各地各部门没有“鸣金收兵”,而是乘胜追击,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同时,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的决策部署,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业为基。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实践是一张温暖人心的“答卷”。中国实践的温度蕴含于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中,蕴含于甘甜的自来水中,蕴含于持续改善的农村人居环境中,体现在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乡村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征程上,要统筹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让乡村全面振兴“可感可及”。
读懂中国实践,绘就新的画卷。新征程上,从中国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一定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撰文 郭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