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深圳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正式发布,围绕用房、用地、用工、用能、融资等多个领域,提出6方面20条措施,旨在多维度全方位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
2023年3月29日,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图源:视觉中国
制造业是一个城市最珍贵的家底,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利器。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围绕用房、用地、用工、融资、用能、仓储物流等多个领域,打出这套“组合拳”,针对性提出务实管用举措降低成本,意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工业增长、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将惠及众多企业和经营主体。
当前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常态化,经济运行呈现向好态势,但实体经济企业经营主体信心和预期仍然有待提振。在此背景下,深圳今年连续在多个领域发布若干措施支持实体经济稳步发展,包括《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等。这次部署降成本工作,更有益于给经营主体纾困,让经济加速重回正常增长轨道。
企业的成本优势,在于同等的产品成本低于竞争对手。对于进入微利时代的中国制造业而言,降低成本尤为重要而且紧迫。由于整体经济环境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我国制造业企业用地、人工、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的成本增幅,明显大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导致企业经营步履维艰。因此,多策并举、多领域发力,尽可能地合理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无疑是保持制造业健康成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
企业经营肯定需要付出适宜的成本。用工成本并不仅从企业给付工资的高低来衡量,还要结合员工为企业贡献的价值来判断。《若干措施》提出,鼓励企业“机器代人”,支持企业积极部署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智能制造装备,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化、数字化和机器人,都是员工劳动的延伸。如机器人的投用,实质上是提高了人工的劳动效率,不仅不会导致降薪,反倒有利于提高员工薪资水平。
深圳是制造业大市强市。高端制造业享受国家政策倾斜,后劲较足,增长较快。而作为主体的中低端制造业,占比较大,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不足,经营成本高,生存和发展困难较多。《若干措施》提出,补助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为10千伏及以下中小微企业建设高压永久用电外部电力接入工程,无需用户投资;在融资上用好各种平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联动,提供配套担保增信服务,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这套“组合拳”,正是中低端制造业的渴求点,有利于企业摆脱短板制约,降低经营成本,从竞争中突围,并获得转型升级的条件。(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