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成为提升创新活力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近年来,我国开展多轮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行动,取得积极进展。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写材料、跑会议、搞评审、忙接待等非科研工作仍耗费科研人员过多精力,影响科研效果和成果产出。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自2018年以来,全国开展科研减负专项行动,当前已经进化至3.0版本,此前有相关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科研人员认为减负行动有效果,针对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增机会”“保时间”等方面的相关措施显现成效。但“落实减负措施的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这类呼声也不容忽视,当前写“材料”争“帽子”仍在困扰不少科研人员,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和创造力,只有为人才在创新活动中遭遇的无奈与困境“长久破题”,才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只有剪断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细绳子”,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使其成为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今年7月,广东立法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多项条款聚焦为科研人员“松绑”,以激发创新活力。而在立法之外,广东早在2019年就率先推动了省基金项目试行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探索,用制度创新包容科技成果转化,呵护科研路上每一个“灵光乍现”。日前山西省也印发了《山西省科技厅关于落实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有关措施的通知》,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支持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可以看出,各地都十分重视人才第一资源,因地制宜健全科研人员减负松绑长效机制,推动改革走实走细、深入肌理,为科技人才保驾护航。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因此,要坚持减负与激励并行,既要结合大数据、大模型等信息技术,赋能项目评审、材料申报等必要环节,以及试行科研助理承担实验设施运维、预算编制、日常采购、经费报销等事务性工作,减轻科研人员身上的“项目管理担子”,为科研人员创新活动减负赋能,也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破除“四唯”改革,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探索以实践型、应用型成果来多元评价人才,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各地要继续为科研人员简除烦苛、加油鼓劲,让广大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建设科技强国赋能添彩。
撰文 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