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孙志刚、刘连舸等腐败分子被点名,缅北明家犯罪集团、人贩子余华英被依法严惩,樊维秋驾车冲撞行人、徐加金校园持刀行凶等案件备受关注……“两高”工作报告记录了过去一年的法治足迹,回应了严惩暴力犯罪、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法治重点难点问题,让公平正义更加可知可感。
余华英被判处死刑。图源:央视新闻
最是公平正义动人心。从“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到“持续严惩网络暴力犯罪”;从“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到“严惩侵犯妇女生命健康、人格尊严等犯罪”……“两高”工作报告聚焦“国之大者”,贯穿人民至上的理念,注重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用案例诠释,再现群众身边的法治故事。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报告展现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成就,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带给群众更强的获得感、安全感。
公平正义从来就不是抽象缥缈的,它浸润在一个个司法案件之中,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从对余华英等人依法判处死刑,表明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坚定态度;到缅北明家犯罪集团覆灭,展示司法部门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的决心;再到孙志刚等“老虎”获刑,足球领域系列腐败案宣判,释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信号……一个个广为人知的案例,是温润人心的正义宣示,传递着强大的法治力量,使“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更加深入人心,渗透到国家与社会的每一层次、每一角落,让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更为可期。
法治与德治同频共振,良法与善治有机结合。无论是在农家院落,还是在人民殿堂,关注“两高”工作报告,就是在关注法治建设、关注公平正义、关注法治中国的获得感。作为公平正义的最后守护者,亿万人民能否形成对法律的遵守与敬畏,与司法机关能否正当履行职责、公正实施法律密切相关。从司法守护“夕阳红”到司法守护“半边天”;从司法守护“安居梦”到司法守护“放心购”……法治的刚性依托不断加强,见证了司法机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鲜明走向,彰显了浓浓的司法温情,进一步提振了群众对司法正义的信心。
与民意同轨、与社情共转,在细节中展现公平正义、在细微处积淀发展成果。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46件72人,改判13人无罪;严惩对企业造谣抹黑、敲诈勒索等犯罪,起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3.7万人,同比上升13%;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监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用好法治力量,以阳光驱散迷雾,以正义消除疑虑,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更多打动人心的司法故事将如约而至。
撰文 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