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无疑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决定在3-4月开展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4年3月18日上午,毕业生在招聘会上选择自己心仪的就业岗位。图源:吕文正/视觉中国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举国关注的社会问题。按照教育部的预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形势非常严峻。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也有岗位供求的错配、就业观念转变不够等。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在政策、教育、市场等多方面打好“组合拳”,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政府要主动作为,成为“看得见的手”。一是要从面上作为,充分履行抓就业工作的职责。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补贴、职业培训的“含金量”,用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多用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就业信息、职业指导、招聘会等服务的水平,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搭建“桥梁”;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做优创业帮扶、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服务,为有志创业者提供好的条件和环境。二是要从根上作为,全力抓产业,稳增长促发展。各地政府要始终把抓产业作为首要任务,积极顺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经济总量和就业总量。
高校要与时俱进,兼顾育人与就业。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增加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积极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广泛发动校友资源,做好毕业生推介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求职技巧和心理素质,解决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家庭要支持鼓励,担当“坚实的后盾”。家庭成员要充分理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焦虑,增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提供充分的情感支持;随时关注他们的个人心理状况,及时进行沟通疏导,鼓励毕业生积极面对挑战,保持乐观心态;根据家庭实际状况,为毕业生提供力所能及的信息与资源,传授职场经验。同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应更加重视实践锻炼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个人要脚踏实地,勇于进社会历练。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扎实开展专业学习,注重提升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密切关注所学专业领域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短板,确定合理的就业预期和职业规划;保持积极的心态,理性面对就业市场的挑战,敢闯敢试,切忌好高骛远,避免高不成低不就;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把就业作为又一个学习的平台,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努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肖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