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一个个热气腾腾、别开生面的“村晚”场面,让广袤南粤大地上的村庄“鼎沸”,让年味更浓、烟火气蔓延。
在广东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春节期间乃至全年不断上演的“村晚”活动,不仅成为了乡村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乡土文化自信表达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据统计,2024年,广东共举办“四季村晚”活动1708场,累计服务群众近2098万人次。
东莞市厚街镇涌口社区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现场人潮涌动。来源:南方+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从英歌舞的激昂、潮语讲古的韵味,到潮剧的深情、广绣的精美,再到客家山歌的悠扬,广东“村晚”上的非遗项目展示,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广东人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也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正如费孝通所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广东“村晚”不仅是一台晚会,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常住人口只有2300多人的南园古村,当晚就涌进了约4万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也达到230万人次,带动商户增收近40万元;在派潭村,如火如荼的“村晚”带火了村里的民宿产业。各地“村晚”大大方方亮出“当家产业”“看家本领”,通过展示本土美食、特色农产品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种以文化为纽带,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模式,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的路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让“流量”变“留量”,吸引客流、资金“回流”,是广东“村晚”的关键密码。比如,在湛江市徐闻县小苏村,“村晚”悄然改变着这里的年轻人,让他们从中找到归属感;在东莞厚街镇,“村晚”的热闹还未散去,“村BA”的哨声已经响起……当一台台“村晚”为乡村引流,其附加的经济价值将显著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吸引人才回流,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广东“村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这启示我们,只有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才能找到乡村产业的独特卖点,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村晚”的筹备过程中,基层组织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共同策划,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将乡村的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搬上了舞台,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基层治理新面貌的窗口,为新时代乡村善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广东“村晚”是一场岭南乡土文化的盛宴,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成为了展示南粤大地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窗口。展望未来,广东“村晚”将继续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注入新活力,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精神文化享受。
撰文 安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