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养老机构出于迅速回笼资金、增加客户黏性等原因,采取预收费模式运营。民政部等七部门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老人的养老钱再度加固“安全锁”。
图源:视觉中国
预付卡、预付费模式常见于商业领域,尤其被服务业广泛应用。一些养老机构出于多种考虑,引入预收费模式本身并没有错。而老年人在预付费之后可以享受优先和优惠,当然也很划算。
但任何商业模式有利也有弊,预付消费在享受优惠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此前,有一些养老机构在预收大额费用后,却不按合同履行义务,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甚至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导致风险积聚。甚至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养老服务”的名义,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骗老年人的养老钱。养老机构“爆雷”“跑路”等问题的出现,严重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
正本清源、趋利避害,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意见》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规范预收费这一运营模式,统筹考虑养老机构发展实际情况和老人资金安全,针对风险隐患较大的押金、会员费,在日常监管的基础上,采取银行存管和风险保证金方式管理,压实金融机构的责任,对守好老百姓的养老钱深具实质性作用。
任何预付性消费都需要严格监管。养老机构预收费主要包括养老服务费、押金和会员费三类。《意见》将这三类预收费全口径纳入监管,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管理,应该说是符合实际的。养老服务费和会员费收取后,养老机构可以按照规定的用途自主使用,而押金除特定情形发生外,养老机构原则上不能使用,这是由费用的用途不同决定的。
在预收费使用上,既有正面清单,也有负面清单,使风险管理更加严谨。《意见》明确,会员费不得用于非自用不动产、有价证券、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投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以买卖有价证券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以及用于其他借贷用途;不得投资、捐赠给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实际控制人名下的其他企业;实行连锁化、集团化运营的养老机构,不得投资、捐赠给关联企业。这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养老机构假借养老之名搞非法集资活动,也让人们对预付费购买养老服务心里更加踏实。
只有监管到位、用对地方,才能真正降低预付费风险。《意见》提出,对养老服务费采取专项检查、抽查审计、风险监测等日常监管方式;对押金、会员费实行银行存管和风险保证金方式管理,这既顺理成章,又在操作层面给出了切实措施,使监管有路径变实落地。
消费者把钱交了,养老机构用这些钱干啥,不能没有规矩。现行法律法规对预付费缺乏监管规制,这给预付费的安全性留下了风险口子。长远看,进行专门立法,明确预收资金的使用范围,同时确定监管主体、监管范围和监管方式,明确处罚规定和消费者救济途径,不让商家拿老百姓的钱任性而为,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刚需。
撰文 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