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地古城项目备受外界关注。这一项目投入总金额约25亿元,运营3年多累计亏损已超5亿元;今年上半年仅2300人购票,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如今古城已进入重整程序,若重整失败,则存在着被法院宣告破产的风险。这一现状令人唏嘘,也给如何盘活用好闲置资产提出了新的考题。
持续亏损的古城。
为官一任,没有不追求政绩的。但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如何追求政绩,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发展理念与责任担当。时下,有的领导干部一味追求“功成必须在我”,重“显绩”轻“潜绩”,为的是“显摆”自己,想的是“自己种树自己乘凉”。于是乎,上任就“烧三把火”,罔顾客观规律,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上大项目、搞大工程,甚至不惜债台高筑、寅吃卯粮……这是政绩观错位的典型表现。
政绩观错位也有“显性”与“潜性”之分。有的领导干部表面上看起来本本分分,对工作勤勤恳恳,却不愿“理旧账”、不想“买旧账”,对盘活用好闲置资产这一发展所需、群众所盼,视而不见、弃之不管。最终,把“旧账”变成了“呆账”“坏账”,让闲置资产流失更加严重。事实上,这就是典型的“潜性”政绩观错位。与滥建文化地标、不惜巨资打造古镇古城等“显性”的政绩观错位相比,危害同样不可小觑。
近年来,多地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被叫停,涉事官员被查办,群众对此拍手称快。但是,这些被叫停的工程,大都是“一停了之”,后续处置不力,造成资源持续闲置浪费,资金坏账不断增加,社会矛盾日益积累,给社会和群众利益产生了“二次伤害”。这与某些领导干部不“理旧账”、不“买旧账”有很大关系。短期看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一时发展,长期看则给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埋下了隐患。“理旧账”要求直面问题不回避,“买旧账”要求解决问题不拖延。“理旧账”与“买旧账”都是做好闲置资产“后半篇文章”的关键所在,也是对政绩观的直观检验。
不同的政绩观决定着不同的工作方法、不一样的工作结果。要把案例当警钟,把教训当教材,统筹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盘活用好闲置资产,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切实做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做好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以政绩观之“正”确保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之“实”。
撰文 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