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伴随玉米大豆及中稻收获进入尾声、南方晚稻收获加速推进,全国秋粮收获进度达96.2%,基本实现丰收到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2023年11月4日,广东省阳春市,马水镇晚稻迎来丰收季。图源:刘国兴/视觉中国
粮稳天下安。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沃野丰穰,五谷归仓,全国秋粮再获丰收已成定局,中国人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这是一年辛勤劳作后大地的褒奖,这是写在田野里的振奋人心的篇章。丰收,是农民心头最深切的期盼,也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基础。
然而,丰收从来不易。今年以来,我国华北、东北、黄淮、东南沿海局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西北地区局地发生严重干旱,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45亿亩,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秋粮的丰收殊为不易,凝结着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要减轻灾害损失,工作就得做到极致。我国幅员辽阔,每年总会有一些地方的粮食生产受到灾害的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就成为了一道检验能力的必答题。今年,面对水旱等自然灾害,农业农村部派出10个工作组、24个科技小分队赴受灾一线,指导农业防灾减灾,落实落细抓紧抢排田间积水、抓好秋粮中后期田间管理、做好灾害防御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推动实现“大灾少减产、中小灾害不减产、没有灾害多增产”,为秋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创造了新奇迹。粮食丰收,土地是基础,种植面积是关键。我国多措并举严守耕地红线,秋粮面积连续第四年增加,预计达13.1亿亩,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稳住了“播种面积”这个变量,自然就能够对丰收有更多期待。与此同时,我国不断提高种地的“技术含量”,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共同发挥作用,其中仅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就已达4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也显著提高,这就使得同样的一块土地具备了更大的产能。
种粮需要积极性,地再好、技术再好、天气再好,农民不愿意种,丰收也是奢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让种地既有前途也有“钱途”。今年,中央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00亿元;安排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比上年增加了11%;在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安排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一次性补助资金24亿元……这样的好政策不断落地,既让农民有了“真金白银”的收获,也进一步坚定着他们种好粮的信心。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作为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解决好吃饭的问题并不容易,但只要多措并举、众人合力,我们就能够一年又一年绘出秋粮“丰景图”,始终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高永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