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中国国务院日前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未来三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和路线图。
图源:EG365/视觉中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计划》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将迸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伟力。
持续提升生态“含绿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10条35项重点任务措施,到2017年“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全面完成,再到2018年国务院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十年来,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数据最有说服力,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93%,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打好综合施治“组合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的状况,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转变;臭氧已成为影响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的第二大因素,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可见,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计划》既明确了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的总体思路,也明确了“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等具体目标,同时还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绿色升级、优化能源结构等九项重点工作任务,打出了综合施治“组合拳”。
激活多赢动力“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计划》也明确提出:“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据初步统计,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拉动投资约4万亿元人民币,带动GDP增长约5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自主开发的很多新技术、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有力促进环保装备制造、锅炉改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并增加非农业就业岗位300多万个。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新征程上,各地只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齐心协力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我们就一定能让蓝天常驻,空气常新。(安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