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案件总量大”与“定分止争难”日益成为困扰多地法院的现实难题,广东法院没有回避,而是选择直面痛点、主动发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期推出“直面‘两难’院长谈”系列访谈,以全省中院院长的一线视角,深入浅出地呈现了广东在司法改革、前端治理和实质解纷方面的创新实践,不仅内容扎实、形式新颖,更为公众理解司法运行提供了一扇清晰的窗口,成为法治传播领域一次值得关注的成功探索。
让权威的人站到前台,是该访谈栏目最突出的亮点。以往,法院院长多少有些神秘感,而在该栏目中,他们作为一线的司法实践者,分享各自经验,用硬核数据与鲜活案例说话:广州中院结案数增长20.57%,佛山中院和解中心年调解纠纷超10万起,东莞中院上半年民事案件调解率31.2%,河源中院建立11个“森林法官”工作室,湛江中院主动到大项目企业开展“法治体检”9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法院从“被动应对审理”到“主动靠前治理”的思维跃迁。
跳出传统政法宣传的宏大叙事,真正贴合百姓关切,是该栏目的鲜明特点。从物业纠纷到劳动争议,从小微企业困境到外贸订单纠纷,栏目话题设置紧扣民生与经济实际,让读者感受到司法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规则,而是嵌入生活、护航发展的制度支撑。梅州3个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门中院启用诉讼服务和执行领域“政务版企业微信”,阳江中院在重点工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法官工作室,清远中院大力推广“五法四讲”调解经验,潮州中院获评全省法院综合提升审判质效“十佳工作机制”……该栏目通过一篇篇文章的剖析,清晰呈现法治如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软环境”和“硬支撑”。
图源:“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一个栏目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内容本身所带来的启发性,而“新”是关键字。该系列访谈栏目揭示了广东法院“走在前列”的改革逻辑:广州中院把深化司法创新作为“原动力”,联合中国—东盟法学院打造涉外法治领域“审学研”一体化赋能提升机制;深圳中院成立全国法院首个群众诉求服务处,建立12368“一号通办”平台;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建成全国法院首个技术调查实验室;韶关中院建立了“一三五”司法护绿体系;广铁中院将“1+N+N”调解通道接入广州数字政府等智能化平台;肇庆中院建立“星星之火”调研案例人才库……这些探索不仅是广东法院直面“两难”的解困之策,也为全国法院系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在广东持续推进法治建设的背景下,该访谈栏目折射出更深层的价值——它展示了一种更具韧性、更富智慧的现代化治理路径。珠海中院成立全国首个“涉澳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合议庭”,汕头中院大力推广涉侨司法“云服务”,茂名中院在全省率先构建“执行司法救助+民政社会救助”衔接机制,中山中院主动对接当地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司法需求,汕尾中院联合多部门开展“法治大讲堂”等活动……通过访谈我们可以看到,法院不仅仅是纠纷的裁判所,更是社会关系的修复站和经济发展的护航者。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司法的权威在于公信。该访谈栏目带来的启示之一,就是当司法敢于直面问题时,法治就会成为每个人可信赖的依靠。揭阳中院以“降存清积、质效并重、实质解纷”质效三年攻坚促审判,云浮中院新收劳动争议以外的速裁案件比同期民商事结案用时少47.94天,广州海事法院落实海洋环境资源审判“三审合一”机制,深圳中院法官人均结案由2021年的466件增长到2024年的495件……广东法院的实践表明,破解“两难”困境,需要的不仅是加班加点的辛苦,更是制度创新的智慧;提升司法公信,不仅要做出公正的判决,更要把司法精神深入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
破“两难”显担当,且看“解法”与“说法”。该访谈栏目虽已收官,但其引发的思考仍在延续。该栏目在法治传播语态上做了积极尝试,消除了司法系统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壁垒,增强了司法公信力。它生动证明,司法公开不仅是权利的保障,也是治理的智慧——当法院主动打开大门,以坦诚、专业的姿态与公众对话,法律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条文,而成为一种可感、可知、可信任的公共力量。这样的传播,不只是一次成功的栏目策划,更是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一次值得铭记的实践示范。
撰文 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