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全球活动主题为“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也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
农户展示稻谷。图源:傅飞扬(浙江分社)/中新社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让端稳中国饭碗更有底气。近年来,受疫情延宕、经济下行、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与此同时,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数量供给充足,品种丰富,正在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另一方面,我国粮价总体上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粮食市场没有脱销断档,始终保持了充足供应,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现在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最好的时期,中国人的饭碗已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让大国粮仓根基更加牢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后,全国耕地总量持续下降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同时,聚焦耕地质量,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2022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数字化和智能化叠加应用,一大批新模式、新技术促进粮食稳产。此外,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中国粮”基本都用上了“中国种”。
让世界粮食安全更具保障。中国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端牢自己饭碗的同时,中国也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比如,全球已有数十个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示范种植,国外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近800万公顷;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推广1000多项农业技术;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启动建设13个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积极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这一系列行动表明,中国是全球粮食安全的积极贡献者和责任承担者。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既要让老百姓餐桌上有更多营养健康的食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又要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新风尚,从而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只有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不断迈进,才能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安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