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当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半,各地正在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等方面有序推进秋粮收获。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全年最后一季粮食,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将再获丰收,这将为稳定经济发展预期、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10月28日,杭州,成熟的水稻正在等待收割。图源:俞乐/视觉中国
保数量,守好护好“饭碗田”。织密耕地保护网,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田长制已在26个省(区、市)落地生根。一系列耕地保护硬措施,不断夯实大国粮仓根基。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意向种植面积17.7亿亩以上,连续4年增加。当然,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比如, 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8个省份开展盐碱化耕地治理试点,3年累计实施240万亩次,土壤含盐量平均降低约2‰,原本寸草难生的盐碱地上多了一片“新绿”。此外,各地区大力提高农田质量,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了一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
添动力,科技助农“慧种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机现代化。从北斗导航大马力拖拉机,到乘坐式插秧机;从高负载植保无人机,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先进机械是藏粮于技的重要装备基础。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其中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以收割玉米为例,大型机械化采收的玉米折损率要降低2%,每亩地可以少损失30斤以上的玉米籽粒,预计每亩地可以为种植户增加25元左右收益。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有效提了升粮食生产智能化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增底气,牢牢攥紧“中国种”。“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对于种业而言,创新是关键。湖南省拥有9个国家级制种基地,每年为全国提供杂交水稻种子8000多万公斤,撑起了中国“米饭自由”的底气;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通过国家级或省级审定的水稻品种超过1400个(次),其中 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的有41个,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实践证明,只有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做强种业“中国芯”,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新时代新征程,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时时抓紧,处处抓实,就一定能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让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牢。(安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