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晚,东江水供港60周年纪念典礼在香港举行。60年来,东深供水工程已不间断地向香港供水超过300亿立方米,满足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这项工程解决了香港缺水之忧,有力支撑香港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向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转型,成就了“东方明珠”的繁荣盛景。
香港街头的东江水供港60周年宣传海报。来源:新华社
水脉贯通,筑就香港经济腾飞的“隐形支柱”。老一辈香港人对香港水荒有刻骨铭心的记忆。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30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危急时刻,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解香港之困。1965年3月1日,经过上万名建设者日夜奋战,东深供水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通水,从此终结了香港缺水的历史。60年来,香港GDP增长超过266倍,东深供水工程也先后进行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年供水能力由0.68亿立方米跃升至24.23亿立方米。这项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民生工程,成为香港繁荣昌盛、市民安居乐业的坚实保障。
湾区融合,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以东深供水工程为纽带,东江沿线60年来演绎着激动人心的故事。为了保障水质,东江源头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人民靠山不吃山,近20年先后关闭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160多家、拒绝对环境有破坏的投资项目340多个;广东河源先后拒绝了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的工业项目,累计投入上百亿元整治全市河流,形成生态共治的供水安全“守护链”。开创中国最早的“水权”交易案例,实践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水安全联合创新中心……一项项资源保障合作和体制机制创新,树立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不仅如此,粤港赣三地还“以水为媒”,通过纪录片、研学等形式,不断推动文化相融、民心相通。东江水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水源供给,成为香港与内地心相通、情相连的最好注脚。
精神传承,铸就湾区精神的永恒丰碑。建设之初,东深供水工程在从东莞引水进入石马河后,需要经过多级泵站将河水抬高46米、翻越6座高山注入深圳水库,再通过管道输水至香港。当年技术不发达,建设这样的工程只能靠血肉之躯,一锹一筐、肩挑背扛,开山劈岭、修堤筑坝。2000年东深供水工程实施根本性改造,施工团队突破沿线复杂地形条件限制,打破当时四项世界纪录。2021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60年来,东深供水工程“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的精神力量久久流传,历久弥新。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这首深情的歌曲,总能引起东江沿岸无数人的心灵共鸣。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时期,东深供水工程更有了新的时代意义。日夜流淌、源源不断的东江水,将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贡献,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动能,为“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添助力。
撰文 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