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指数不断创新高,相关设备每时每刻收集并上传着车辆内外信息。如何明确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的边界,保护个人隐私安全,成为了新能源车主关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新能源汽车需“约法三章”。
图源:中国青年网
不得随意收集信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梳理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用户协议发现,其中收集的信息包括通讯记录详单、朋友联系列表、日程信息、财产信息、上网记录、常用设备信息等与智能驾驶关系不大甚至完全无关的内容,部分协议更是约定车企可对用户数据库进行商业化利用。对于“哪些信息可以收集”“什么信息不能收集”,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不能仅凭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用户协议随意划定。车企收集车主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非必要不收集车主个人信息。
不要疏于信息保护。新能源汽车集成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能够实现自动驾驶、智能导航、远程监控等功能,这些都依赖大量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把数据保护好、使用好,就能给车主提供更精准的服务;相反,如果疏于保护、任性使用,那么就会造成信息外泄。2023年,某品牌汽车被曝超过215万名用户车辆数据泄露。2024年2月,某知名品牌汽车的云存储服务器发生配置错误事件,导致私钥和内部数据以及其他敏感信息暴露于公众视野。此外,车内视频和数据被公之于众或在社交媒体散播等各类新能源汽车数据泄露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保护车主信息安全刻不容缓,车企必须重视起来,当好“守门人”。
不能强势占有信息。新能源车企在收集、存储、流转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若车主个人信息在使用后无必要继续保存,车企应将其删除。同时,车主有权要求车企删除相关信息,这被称为删除权或个人信息遗忘权,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明确规定的内容。如果车企大规模泄露或转卖车主个人信息,不仅构成民法上的侵权,更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新能源汽车既要“智能”又要“安全”,既要“聪明”又要“善良”。当前,新能源汽车已驶入“快车道”。只有依法依规为新能源汽车系好数据“安全带”,保护好每一位车主的信息,才能确保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真正驶向智慧、便捷、安全的未来。
撰文 郭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