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这场赛事不仅是一场速度与耐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科技突破与人类精神的生动诠释。正如一名网友评论:“哪个冠军不曾摔倒?”天工Ultra在比赛中三次换电、中途摔倒却始终领跑,最终以7—8km/h的配速完成赛程,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证明,更是中国奋勇攀登科技高峰、抢占未来赛道的最佳注脚。
图源:南方+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赛道上,跌倒与站起的瞬间,恰似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缩影。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从深海探测到太空探索,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跌倒即重生”的姿态,在核心技术突破的道路上加速奔跑。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46.6万套,同比增长13.3%,自主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攀升至48.4%;服务机器人产量达871.2万套,同比增长18%。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次技术攻坚的失败与重启,是无数次市场洗牌中的淘汰与重生。
跌倒的智慧,映照着国家战略的前瞻布局。纵观历史,每一次生产力飞跃,每一次全球经济结构重构,无不由科技革命引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从《中国制造2025》到“十四五”规划,从“人工智能+”行动到未来产业十大新赛道,国家政策始终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2025年,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入选未来产业十大新赛道,北京、长三角、粤港澳等地正加速形成特色化布局。
跌倒的勇气,源于对未来的笃定信念。在具身智能领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慧思开物”通用平台,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单一任务开发模式;松延动力N2机器人以3.99万元的性价比,让仿生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卓益得“行者二号”以动态运行6小时、一次充电可行走100km的续航能力,重新定义了机器人运动的边界;深圳乐聚机器人“夸父”人形机器人采用结合模型预测控制和模仿学习的算法,实现拟人步态稳定奔跑;众擎机器人率先突破机器人“前空翻”,用四个月完成从“蹒跚学步”到“赛博功夫”的蝶变。这些突破的背后,是科研人员对“从0到1”的执着追求。
跌倒的韧性,孕育着产业生态的蓬勃生机。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从算法开发到应用服务,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正以“全链条突破”的姿态加速完善。这场比赛便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场景和数据,推动机器人企业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及稳定性。未来,当各种痛点难点攻克后,机器人将会在长距离巡检、特种场景作业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并最终走进家庭,服务人类。
每一次跌倒都是向未来迈进的阶梯。中国正以“不惧跌倒”的姿态,书写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壮丽篇章。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精神的传承,唯有在跌倒中站起,方能在未来中领跑。
撰文 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