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在会上提出,要牢记“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使命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在交通领域也担当起“开路先锋”,坚持贯彻落实《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融而生,向新而行,向强而立。
深中通道上人流、车流、物流川流不息。
站在广东“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回望,一条条钢铁巨龙穿山越海,一张张智慧路网互联互通,一组组枢纽集群辐射全球……五年来,广东交通建设成就斐然: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越织越密,港珠澳大桥全年车流量激增;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17万公里,连续11年领跑全国;高铁运营里程率先跨越3000公里大关,实现了“市市通高铁”;港口旅客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3+4+8”世界级机场群等枢纽建设稳步推进,白云机场T3航站楼等枢纽引入轨道交通工程,有力支撑了机场旅客吞吐量等指标持续领跑全国,彰显国际枢纽集群的硬核实力。这一组组丰硕的数据,正是《规划》从蓝图迈向现实的鲜明注脚。交通的畅连正深度重构区域经济版图,在产业协同、民生提质、城乡融合与国际循环中,铸就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钢铁脊梁。
“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速驶入现实。随着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建成开通,广佛东环、穗莞深琶洲支线等城际项目相继投用,佛穗莞城际全面开工,广湛高铁即将贯通,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越织越密。更深刻的变化体现在制度层面:轨道网络不断突破行政壁垒,推行“安检互认、票制互通”“无感通关”等政策。当“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愿景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当“港车北上”“粤车南下”等跨境项目促进三地同城,钢铁轨道重塑了物理空间,制度创新促进了民心交融,大湾区城市群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情感共同体。
交通发展的温度,更体现在“最后一公里”的民生关切上。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广东将县域路网升级作为重要抓手:2025年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广州、佛山等五市率先完成500人以上自然村通达目标;建设高速公路特色服务区,推动助农兴业的建设;普通国省道“县县通”、省道“镇镇通”深入推进,粤东西北地区通往产业园区的二级公路、连接农业园区的三级公路网络持续完善,让交通节点切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经济支点。这些举措,正是“人民交通为人民”理念的生动践行,推动公众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大道如虹贯岭南,砥砺奋进谱新篇。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深中通道跨越天堑,从“轨道上的大湾区”风驰电掣到“四好农村路”通村达户,广东交通的每一次跨越,既是基础设施“硬实力”的彰显,更是服务民生“暖温度”的体现。随着《广东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实施,一个内联外通、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必将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岭南力量。
撰文 秋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