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将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方面发力,让更多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这一系列举措,推动城市发展迈向新高度,描绘着民生新画卷。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来源:新华社
从现实意义来看,“好房子”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最切实的民生诉求。历经多年的住房建设发展,我国住房从解决“有无”问题,逐步迈向追求品质的阶段。当下,老百姓眼中的“好房子”涵盖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等多元维度,既包含对新建住房高标准的期待,也囊括对老旧房屋改造升级的迫切渴望。安全是居住的底线,舒适是日常的体验追求,绿色顺应环保大势,智慧则接轨未来生活。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普遍存在设施老化、功能不全等问题,像一些小区管道老化,经常出现漏水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楼梯间照明不足,给居民夜间出行带来安全隐患。将这些小区纳入改造范围,因地制宜地实施改造,能让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从城市发展角度而言,“好房子”建设是推动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城中村往往存在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制约城市发展。城中村改造范围扩大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在去年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将有效改善城市面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通过改造,可以建设更多的公共绿地、休闲广场,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完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聚焦“一老一小”,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政府托育服务设施、儿童活动场地,更是从细微处着眼,彰显城市的温度与人文关怀,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科技创新是实现“好房子”建设目标的核心驱动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带领团队开发出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0.12毫米超薄玻璃、8.5代TFT-LCD浮法玻璃基板等,为建筑材料革新提供了可能。智慧混凝土、智能石膏板、发电玻璃等“好材料”,能有效提升房屋的安全性、舒适性与绿色节能水平。如发电玻璃应用于住宅外墙面,既能发电又能保温节能,一举两得。然而,目前部分新技术因缺乏相关标准,在全面应用上受阻。加速制定发布“好材料”相关标准迫在眉睫,只有标准明确,才能让新技术、新材料在“好房子”建设中得以广泛应用,释放科技创新的最大效能。
当下,各地积极响应,从标准、政策、示范、监管、产业等多方面开展“好房子”建设探索实践。山东、湖北、重庆等地编制或完善高品质住宅标准,从审批流程到物业运维全链条明确发展要求,为“好房子”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与实践指导。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推动“好房子”建设稳步前行。
“好房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各界协同发力。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大对住房建设领域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监管机制,确保住房建设质量;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研发投入,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打造更多高品质住房项目;科研机构要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为“好房子”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监督,共同营造良好的住房建设环境。
以“好房子”为笔,饱蘸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社会参与的墨汁,定能在城市发展的画卷上,绘就民生改善的绚丽篇章。
撰文 陈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