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频发。2月23日凌晨,南京市雨花台区一处住宅发生火灾,致15人死亡,44人在院治疗。经分析,该火灾系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引发。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居民住宅是电动自行车火灾的高发场所,居民将电动自行车或是电池违规带入室内充电的现象依然多见,让电动车安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图源:视觉中国
众所周知,电动车入户充电是一颗危险的“定时炸弹”。那车主们为何执意要“推车入户”?公共充电设施不足仍然是主要痛点。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3.5亿辆,相当于每4人就拥有1辆电动自行车。原有的充电设施远远跟不上数量激增的电动车需求,面对无处充电的窘境,车主在楼内或家中充电的情况屡见不鲜。要防范电动车火患,必须正视这一突出短板。相关部门应加强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电点。比如,对于新建的住宅小区,按照相关规定同步设置智能充电设施;对已建成小区,可充分利用闲置空地,增建电动车停车棚;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老旧小区,可在小区周边就近增设公共充电设施等等。如此,方能从源头上确保数量充足,让居民无后顾之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根据应急管理部2021年发布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高层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场所,都禁止电动自行车停放或充电等行为。各地明令禁止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检查的主体是物业和社区人员,他们没有执法权,只能规劝、不能惩戒,带来的后果是一些心存侥幸的居民仍然我行我素。消防安全管理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合推动。比如,消防、公安、住建等相关部门可开展联合专项整治行动,不定期对居民小区进行现场检查,督促规范设施使用秩序,杜绝长时间占位、挪作他用等违规现象,对不法行为及时纠正和处罚;社区、物业可安排人员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等等。多方联动方能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的“最后一公里”,更好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范电动车登门入户,不仅要“堵”,也要靠“疏”。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分析,电动自行车火灾的主要原因包括电池过充、电池单体故障、电气线路短路等情况。尤其是使用时间较长的老旧电池和改装电池,更是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很多车主对电动车用电安全缺乏足够重视,私自拉线、昼夜充电等问题比较突出。相关部门应加强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和张贴宣传画、开设宣传栏等方式,让广大居民真正了解电动车引发火灾的危险性,坚决杜绝擅自改装车辆、使用劣质电池等行为,自觉遵守公共场所充电规定,做到电动车及蓄电池不上楼、不入户。同时,要从政策法规层面进一步规范电池生产环节,强化质量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对“推车入户”说不,让麻木者清醒,我行我素者戒止,履职者尽责,为每一个小区、每一座楼栋筑牢防火安全屏障。(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