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超级黄金周,以超24亿人次的跨区域人员流动再创新高落下帷幕。这一滚烫的数字,不仅是全民出行热潮的体现,更勾勒出“流动的中国”最鲜活的模样。从长线游、自驾游、邮轮游全面升温,到“奔县游”、反向旅游持续火热,再到中国游客出现在全球热门景点,“流动的中国”展现出三个维度的鲜明特征,解码着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一是流动规模空前,展现经济韧性与民生温度。日均3.04亿人次的流动背后,是返乡探亲与旅游出行需求的双重释放,以及高铁、高速公路、民航织就的交通网络提供持续完善的给力支撑。长途游(500公里以上)出游人群规模同比增长8.8%;中途游(200-500公里)出游人群规模同比增长7.2%。自驾游成为热门出行方式,乌兰布统自驾、独库公路自驾、胶东半岛自驾等线路非常火爆。不少小城的文旅热度在这个假期被激活,成为文旅经济的新增长极,例如,网红“鸡排哥”为本就火热的景德镇文旅再添一把火,景德镇整体旅游订单量增长近40%。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去年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去年增加1081.89亿元。当人潮涌向各地,流动的不仅是脚步,更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经济持续回暖的坚实底气。
二是流动品质升级,折射公众“为情绪买单、为体验付费”的旅游追求。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游”,转而更青睐注重情绪价值、满足个性化体验、慢节奏沉浸式感受当地风土等类型的文旅项目。年轻人成为小众旅游目的地的主力游客,他们不愿去热门旅游地“人挤人”,而是另辟蹊径寻找小众秘境,在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拥抱自然、放松身心。与此同时,文旅融合催生出新场景,“音乐节+旅游”“赛事+旅游”等多样化模式在全国各地开花:泸州凭借连办三天的音乐节吸引了全国大量乐迷朋友,带动当地酒店订单增长2.1倍;贵州省榕江县举办“地球村”足球超级联赛吸引中外57支球队相聚“村超”,更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体验村寨特色项目。从热门到小众、从观光到沉浸式体验、从吃喝玩乐到情绪消费,当前旅游消费方式多元化的背后,反映出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更体现了文旅市场从“流量”向“质量”的转变。
三是流动效益溢出,以开放之姿达成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正如网友所调侃的“聚是一栋楼,散是满地球”一般,在今年的双节长假里,中国游客的脚步踏遍七大洲四大洋,从北极圈的挪威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全世界都在偶遇中国人:挪威罗弗敦群岛常住人口仅2万多,因中国游客涌入出现史上首次堵车;悉尼的观鲸船上,除了船长全是中国游客,游客笑称“四天没机会说一句完整英文”……“满世界溜达的中国人”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知晓并关注中国的假日、共享中国人过节的快乐,让东方佳节成为注入全球经济中的一道“暖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指出,在全球许多旅游目的地,中国游客的到来支撑起了很多小企业和当地人的生计。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对于全球经济的带动,更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中外游客在旅程中认识彼此、增进交流。泰国推出“中泰友好月”活动,俄罗斯部分酒店推行“中国友好型”标准,欧洲多国简化了中国游客的签证流程、越来越多国家对华免签,中国的节日业已成为全世界共享的节日。
长假已落幕,但流动中国的活力仍将继续奔涌。就像歌里唱的“流动中的魅力充满着朝气”,这股朝气,藏在漫步于小城秘境的脚步里,藏在以热爱奔赴山海的激情里,藏在与世界相拥的问候里,更藏在一个国家向内扎根、向外生长的生命力里。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曹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