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社区,帮我们建了这样一个小公园。现在大人小孩都有地方玩了。”日前,谈起家门前新建的公园,刚带孙子来散步的梁阿姨笑着说。梁阿姨所说的公园就是清城区东城街平安社区主题公园。今年以来,类似的“微改造”项目在清城区的街镇开展着。近日,记者从清城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今年以来,清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痛点治理等方面多点发力,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以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中心,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2021年时间已过大半,回首这过去的大半年,盘点我们走过的道路,做过的工作,确实应该自问一句: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满意吗?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较之以前有提高吗?问题也许还有很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定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是多数市民群众对今年以来政府工作的评价,还是让我们感到欣慰。尤其是伴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一些原来群众所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相继得到了解决,群众对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就以清城区为例,进入2021年,清城区一方面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社区“微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项目,持续推动社区环境、居民小区环境的改善,辖区居民生活环境变好了,变美了,心情也更加舒畅了,业余遛弯、锻炼也有了新的去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清城区各街镇积极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群众满意的基层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更加富足了,市民群众自然向往更加优良、美好的工作和居住环境。清城区及时掌握群众的需求和期待,本着不搞大动作,不动“大手术”,因地制宜、见缝插针,下足“绣花”功夫,通过“微改造”让老旧社区旧貌换新颜。通过多方筹集改造资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最终越来越多的社区旧貌换新颜,而一些老旧小区也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变了老旧面貌。今年,仅仅是洲心街,就将投资4393.04万元落实411个老旧小区、单体楼改造工程,从细微之处入手提升城市品质,扮靓“面子”做实“里子”,用“绣花功”点亮城市角落,让居民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环境好了,服务也不能滞后。在市民到社区、街道、政府部门办事的过程中,如何让他们享受到便捷、高效、热情的服务,从来都是检验社区、街道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一个标尺。近年来清城区除了全面落实“逢四说事”活动,龙塘镇、东城街正抓紧建设“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中心,力争年内建成投入使用。现在打造的新型政务中心,区别于原来传统的政务中心,是综合业务窗口和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综合体。有了这种全新升级的政务服务中心,将实现“一窗办、一网办、一门办、马上办、全区通办”,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办好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可以说,在坚持民生导向,提升群众幸福感方面,清城区动了真格,也获得了实效。清城区只是一个代表,清远其他区县,今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也同样从民生需要出发,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