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要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引发了众多代表的热议。26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广州团和佛山团的分组审议中,多位代表都提出了他们对消灭“僵尸企业”的建议:“要让这些企业该生的生、该死的死”,“政府可以加强指引把‘僵尸企业’扼杀在摇篮里”……(1月27日《羊城晚报》)
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其中又多是些国有企业,不但是产能过剩的一大祸害,而且必然造成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更不可避免妨碍市场新生力量的成长,一直是业内专家和坊间百姓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然而,由于僵尸企业的清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在一些地方或长期被搁置、或消极推动、或遭遇抵制,造成该活的活不成、该死的死不了的尴尬局面。广东省则反其道而行之,将其当成“牛鼻子”来抓,决心背后体现出的是执政智慧。
僵尸企业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是产能过剩,没有竞争优势,也有经营管理不善所致,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政策性因素,使得个别企业处于“休克”状态。无论是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层面还是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角度去考量,及时加以清理,让该死的死、该活的活,都是政府部门的必要动作,广东政府报告在代表中引发的共鸣、催生的共识,首先无疑显示出市场经济理念的日臻成熟。
僵尸企业的处置、清理,原有职工的分流、安置是绕不开的矛盾,也难免会牵涉到某些部门的利益,因而,下决心啃硬骨头就需要政府拿出应有的责任担当,切实从发展大局、全局出发,有序推动、平稳过渡;要切实秉持市场经济原则,优化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让该死的死得彻底,该活的尽快输血、充分激活,并通过政策引导、监督把关,遏制新僵尸企业的再生,以促进产业、经济结构的健康、良性发展。
在清理僵尸企业过程中,做好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排除外界干扰也很重要。淘汰落后产能、僵尸企业,发展优质产能、催生科技创新型企业,原本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正常现象,往往容易被误读为“倒闭潮”、“下岗潮”,进而形成无形的舆论压力和改革阻力。广东在这方面无疑一直表现得相对从容,将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牛鼻子”,这样的思路清晰、态度果决,不但有望令广东轻装上阵,而且也值得其他各地借鉴。(南方网范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