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首创医保“湛江”模式,到国内首创巨灾指数保险;从组建国内最大地方民营投资公司,到成立国内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发行全国首单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和首单小微企业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到发行自贸区首只交易所市场公募熊猫债……昔日的金融改革创新排头兵广东,在新时期推动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金融强省的实践和探索再结累累硕果。(4月18日南方日报)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并同时起到推动政策高效实施,助力企业平衡运行,稳定投资风险,孵育科技研发创新,调控经济结构等作用。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把金融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底考察广东时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殷切期待,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金融发展主要指标实现“五个突破”:贷款余额连续突破10万亿元和11万亿元;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突破10万亿元;直接融资额突破1万亿元;保险资金累计运用余额突破5000亿元;网贷成交量突破5000亿元。全省金融业呈现出“创新有效、发展有序、服务有力”的良好态势。
梳理广东金融创新取得的业绩,政策支持、勇于创新、金改试点可谓起到了三大引领作用。
金融改革政策,增强广东经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指出:“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对此,广东金融系统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创新、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对外开放合作”的总体要求,出台了《金融支持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意见》列举了8大类32项具体工作任务。此后,省政府又印发了《广东省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对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领域实施专项整治。这一揽子金融改革、服务政策,加快了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持续深入普惠金融建设,有力防范化解了金融风险,并起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杠杆”作用,为全省经济“增中有进,进中提质”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与支撑。
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推动珠三角地区经济融合发展。自2012年国务院批准广东建设珠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以来,广东不断探索金融创新方式。如2013年11月,广州南沙新区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金融学会南沙金融改革创新研究实践基地,基地采取“资源互补、合作研究”的方式,围绕金融改革创新,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专题调研等金融改革创新模式先行先试、出谋献策。在1997年人民银行在广东率先启动深港港币支票单向结算业务以后,去年7月22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又在广州联合召开了“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业务”发布会,宣布广东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实现香港电子支票的跨境托收。粤港支付结算体系以多币种、全工具、全天候的现代化支付清算方式,有力地支持了粤港经济金融的融合发展。
金融改革试点,不断砥砺广东发展自信。2010年,金融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提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战略,“产业+金融”模式持续为实体经济输血,并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新转型升级。去年,金融高新区在金融、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特色基础上,又依托融资租赁等产业,助力佛山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出了“信用为本,跨界融合”的金融创新模式。与此同时,自贸区版资金池、双向发债及金融机构境外贷款等跨境人民币业务深入开展;“账户e路通”率先实现开立银行基本存款账户与企业设立登记“一站式”办理;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新区外汇管理先后改革试点;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金融IC卡跨境支付等金融服务创新方式不断砥砺广东发展自信。截至去年底,广东自贸区入驻金融机构和创新型金融企业超过5万家,居全国各自贸区首位。
5年来,在金融改革创新引领下,广东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并获国务院高度肯定。数据显示,2016年底境内上市公司47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18家,从2012年的全国第四名跃居全国首位,2016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6502亿元再创新高,占GDP比重达8.2%,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中国青创板”、广东金融高新区“科技板”等3家OTC服务平台注册挂牌企业已超2万家,累计融资2000亿元,占全国20%。广东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87.67亿元,同比增长11.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2%,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1%,民间投资增长12.0%,进出口8780.2亿元,同比增长11.4%。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广东金融改革创新密不可分,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金融创新改革必将成为广东创新发展的坚强后盾,再次助力广东“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发展战略。(南方网刘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