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消费扶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消费扶贫行动有关情况。9月是扶贫产品开始大量上市的时节,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多个部门组织开展以“万企参与,亿人同行”为主题的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这既标志着消费扶贫行动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消费扶贫迈上了新台阶。
今年以来,先有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肆虐,后有各地严峻汛情成为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尽管双重压力叠加,脱贫攻坚却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面对疫情汛情“加试题”,消费扶贫成为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难题的“一剂良方”。消费扶贫月活动以“三专”为媒介,用消费搭桥梁,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钱袋子”,另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让扶贫产品从滞销变畅销,极大夯实了扶贫产业根基,拓宽了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有效防范化解了贫困地区因疫因灾致贫返贫的风险,保障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近年来,各地区、部门在消费扶贫中积极探索实践,用消费蹚出了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子。从陕西柞水木耳到山西黄花菜,从西藏青稞到云南火腿,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飞出小山村,摆上了全国各地的餐桌,消费扶贫也成为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协同发展的缩影。这既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转身,也有力激发了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今年消费扶贫月活动包括启动仪式、专题新闻发布会和专项活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核心都是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老百姓把产品卖出去,走上稳定脱贫之路。
要实现消费扶贫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消费体验是不得不解决的难题。品质优良、价格合理,扶贫产品才会受到认可和欢迎,消费市场才有韧性。由此看来,从市场主体申请,到扶贫产品认定,再到公示和发布,全过程把关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让普通劣质农产品滥竽充数,也不能让扶贫产品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需要规范扶贫产品认定,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避免出现一旦被认定就是端上“铁饭碗”、谋利敛财的情况,确保扶贫产品品质合格、价格合理、有带贫减贫效益。
不难发现,眼下不少扶贫产业资金链薄弱,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偏低,相关的加工基地、配送设施也明显不足,部分扶贫产品陷入了“包销”怪圈。而又由于缺乏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被无良商家“薅羊毛”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要想实现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补足扶贫产业发展短板、打造扶贫产品品牌等方面下功夫。广东通过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工作机制与贫困地区共建种植养殖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走出了一条助力中西部贫困地区扶贫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路子,是消费扶贫的有益探索。唯有扶贫产业有规模、产品有品牌、销售有市场,消费扶贫才能真正赢得青睐,为贫困地区注入长久的发展动力。
涓涓细流,足以汇成江河;绵力齐聚,定能众志成城。贫困群众有产品,广大市场有需求。万企参与,亿人同行,农产品的流动,激活了消费扶贫的“一池春水”。聚焦消费扶贫月活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必将助力脱贫攻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南方网徐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