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疫情期间,原本只在特定场合出现的“预约”,强势占领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买口罩要预约、下馆子要预约,理发要预约、扫墓要预约、连赏个樱花也要预约……
疫情下的“预约制”,能否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请看以下读者评析。
“预约制”提升办事效率
文丨付 彪
所谓预约,就是预先约定时间、提前作出安排。在欧美国家,预约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但在我们这里,许多人还没有这个概念,从来都是“说走就走”,以至于到医院看病、窗口办事、景区游玩等,经常排起长龙,浪费时间。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比如,受疫情影响,各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免除了挂号排队与候诊之苦,减少了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又如,疫情倒逼一些景区智能化升级,实行门票预约,不仅可以让人们自主决定最合适的时段,增强参观游览的体验感、获得感,而且摆脱了以往那种“排队一小时,游玩几分钟”的窘境。
进入“互联网+”时代,预约办事已是大势所趋。对于办事者而言,可以避开高峰时段人流量,进而获得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
“预约制”凸显管理智慧
文丨范 军
有人曾吐槽,“预约制”限制了人们购买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但是,景区不再人挤人,看病不用等太久,高速公路不再蜗牛爬行,图书馆不再站着阅读,博物馆不用在烈日下排队蒸晒……这些看得见的“甜头”,正是“约”声响起来的美妙。
“约”产生于公民与城市服务之间,既是一种约定,也是一种契约。遵守契约,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都不爽约,是“预约制”带来的良好互动生态。特别是“预约制”推动了城市管理部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手段构建智慧体系,提高了城市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和人性化,无疑有助于城市管理的提质增效。
在我看来,预约能有效统筹和调节公共服务资源,实现简约高效配置,进而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所以说,“预约制”是一种城市管理智慧。
期待“预约制”成为习惯
文丨曲 征
“预约制”的好处不言而喻,以抗疫为契机,不少行业可以抓住机会建立“预约制”。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来说,扩建后纪念馆设计的接待量是一年300万人次,但实际上达到了800万人次。因为缺少“预约制”,对于远道而来的参观者,纪念馆不好意思拒绝。这次借疫情推出“预约制”,纪念馆的管理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因为抗疫的需要,“预约制”是被倒逼的。但在疫情结束之后呢?“预约制”能不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看来,完全可以。以“预约制”的便利性,如果辅以政策支持,让“预约制”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就会习惯成自然。
当然,面对一些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预约制”不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现阶段可以采用提前预约与现场排队相结合的方式来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随着网上预约的不断推进与普及,全面实行“预约制”也应为期不远了。
【栏目主持人】丁建庭
【投稿邮箱】nfrbpl@126.com
【来源】 叮咚快评南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