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参与,网友反响热烈,单日观看量超过千万……《人民日报》(海外版)日前聚焦国内各大互联网平台争先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
用流行的方式传播博物馆文化,实现由“窄播”到“广播”的扩展,“云游博物馆”为什么这么火?又如何走向常态化?
让历史“可感知”,让文物“会说话”
文丨王 琦
自2月23日首开直播以来,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白雪松因幽默生动的讲解方式在网上走红,被网友称为“文博界李佳琦”“西安窦文涛”。西安碑林博物馆这家“深藏不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也随之声名鹊起,其淘宝官方店铺相关拓片、字帖等商品销量也大幅提升。
在我国一些地方,博物馆俨然扮演的是“文物仓库”角色。展览缺乏变化,学术味太重,老百姓不感兴趣也看不懂,自然曲高和寡。而网络直播的传播范围非常广,且深受当今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用接地气的方式,让公众去接触文物,感知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更易让年轻人接受,产生喜爱和好奇之后,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走入博物馆感受真正的文物震撼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物馆因疫情闭馆期间推出直播活动,虽是权宜之计,却也不失为传统与流行碰撞的创意之作。让历史“可感知”,让文物“会说话”,直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云游博物馆”应成为常态
文丨张国栋
“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虽然是特殊时期的举措,但这种“云游”无疑为公众提供了“解锁”“解码”文博的新方式,也让人意识到线上传播的明显优势。从长远来看,这是博物馆实现以人为本、多渠道满足公众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
线上直播扩大了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因为没有线下客流的压力,博物馆可以展示以前没有开放的区域和很少展出的珍贵文物,为公众提供更详细、更深入的讲解。因此,“云游博物馆”直播不应浅尝辄止,而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活动。在博物馆正常开放期间,也可以策划一些直播活动,更好地传播历史文化知识。
进而言之,疫情过后,文博界应重新思考博物馆的定位与使命,以及如何适应并有效运用新媒体提供文化服务,以更丰富、更新颖的内容和形式,跟上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并以此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博物馆直播要多些干货
文丨张 翼
一些直播讲解员因其幽默生动的讲解方式在网上走红,为相关博物馆收获了一批粉丝,让更多人对博物馆里的文化瑰宝充满了从线上浏览到线下亲近、一睹“真容”的兴味,也让居家战“疫”的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畅游了别样的“云端”之旅,这是直播界与文博界的强强联合。
闭馆期间博物馆直播之“火”,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当前直播界的一般运作模式:直播者的“颜值”和“言值”等形象和观感是直接的吸引力,这一点其实是双刃剑: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上一个馆、一件文物、一个地方乃至于一个时代,是好事;但博物馆面对观众的好奇,传递准确而真实的信息才是关键。
事实上,几乎每个博物馆,都有学富五车的“老先生”,应该让他们也走到直播镜头前。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作出了榜样。更多的博物馆直播需要往这方面靠一靠,至少要做到老中青结合、讲解员和专家组CP,这样才能传递更多的干货。
【栏目主持人】丁建庭
【投稿邮箱】nfrbp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