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8月21日,对于备受诟病的电视“套娃”收费乱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多部门出手整治的消息,引发网友叫好。
“按的是遥控器,点的都是陷阱。”电视收费名目多,操作之复杂,着实让人不堪其扰:各种会员层层嵌套、不能互通;手机上开通的会员,电视却没法用;即使用户愿意充会员,还有各种细分领域的收费在后面等着;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平台连投屏功能也要另外付钱……哪怕用户再“不差钱”,经此一环扣一环的收割,恐怕也早已兴致全无。好好看个电视,咋就这么难?
种种乱象的根源,都是利益在作祟。随着电视机硬件的盈利空间越发有限,内容运营、植入广告成为商家日益倚重的盈利渠道。这种转型符合商业逻辑,但问题在于,智能电视背后的利益主体繁多,涉及内容供应商、牌照持有方等,各家平台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想“跑马圈地”、分割蛋糕,或是随意扩大收费范围,暗中转移隐性成本。某种程度上,各种服务不兼容,收费标准不统一,便是此类恶性竞争的产物。如此一来,整体处于弱势的用户,终究是无奈地承担了所有。
海量资源本是智能电视的一大优势,如今却反过来变成用户的困扰之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更不必说,电视业务不是普通商品,有着不容忽视的公共服务属性,如此磨刀霍霍地薅羊毛,属实吃相难看。如不及时清除积弊,长此以往,势必侵蚀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甚至是透支电视行业的未来。从这个角度看,节操失守的“套娃”收费,又何尝不是商家的“作茧自缚”呢?
此次官方出手专项整治,可谓切中了群众的痛点,释放了刮骨疗毒的决心。比如,其中提到的“基本实现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即看直播电视频道”,本来就不该成为一个问题。今年6月,江苏省消保委对于屡屡出现的“套娃式”收费、重复收费等变相加价行为,点名了多个智能电视品牌和视频网站,并建议出台相关行业标准,提升监管效能。此次更高层面的表态,说明乱象到了不得不出手的地步,必须动一番真格了。
清清爽爽的电视,容不得太短视。各大服务方具有技术优势,更应该在商业模式上理清理顺,探索更友好、更透明的收费体系,更科学、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此方为共赢之道,“内容变现”之路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