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趋稳后,京郊周边游热了起来。
然而,黄花城长城却遭遇了这样一幕:有人在古长城上安置“焊梯”,安营扎寨;当地村民当起门票收费员;周边农家乐、民宿、钓鱼等生意兴隆。
这一幕似曾相识。此前,箭扣长城也被变相收费过,当地村民说,如果不收费,来的游客就更多,收10元可以更好地保护长城,还能顺带解决村里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这次被曝光,则隐约可见产业链的影子:旅行社举办活动,把游客拉到这里;村民摇身变成收费员,公开叫卖“扫码支付”;身穿“长城保护”工作服的志愿者,主动当起导游……
无论什么理由,有没有产业链,能说明的事实只有一个:野长城“受伤”并非今天才出现的问题,而是反反复复、难以根治的问题。
《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利用长城开辟参观游览场所,不得擅自利用长城设卡收费或者从事其他营利性活动,不得进行各种破坏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法律白纸黑字,落实随心所欲,不禁让人怀疑,监管到底去哪了?
一方面,规定就是规定,不能说考虑经济就网开一面,更不能把收费归结为“历史问题”。收费背后,是盘根错节的各色势力和不法利益群体,相关部门敢动真格吗?
另一方面,野长城绵延不绝,覆盖范围广,监管难度大,但这不是监守自盗的理由,也不是巡视流于形式的借口。管理部门应反思一下,保护工作是不是有改善空间?
当然,不去给未开放的野长城添麻烦,也是为文物保护作贡献,理应是每个公民的自觉。
黄花城长城雄伟壮观,景色秀美,不仅是一份不朽的物质文化财富,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对它的保护,不能打马虎眼,更不能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