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建庭
日前,一段关于江西南昌“山寨长城”的视频走红网络,引发热议。
据媒体报道,所谓“山寨长城”实为南昌溪霞怪石岭生态公园景区观光长廊景点,全长4.83公里,建设耗时五六年之久,花费1亿元以上。其就是比照北京八达岭长城 1:1 比例大小修砌而成,横跨山巅,在外观上与古长城十分相像,只是墙体的石材都是现代的。
“山寨”通常意味着负面评价,这一次,“山寨长城”也不例外。而且,可以预见的批评所向,不外乎缺乏原创性、没有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等,但缺少实用层面的考虑。
长城是唯一的,其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不可能被复制的,“山寨长城”无论多么逼真,也不可能取代长城的地位。但有这样一个仿制品,却可以满足许多人的游玩需求——带着对万里长城的无限向往,先在浅层次上感受长城的魅力。
诚如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长城志》总编辑董耀会所言,“山寨长城”本质上相当于一个大型长城形象工艺品,“如果能让更多人感受到‘长城’的建筑魅力,也是一件好事”。
远在北京、游人如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身临其境,也不是每一个登上长城的人都能够体悟到文化的深意。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心理不过是“到此一游”,简简单单只图个惬意游玩,没有背负也不应被施与“历史文化包袱”。
“山寨长城”的存在,至少满足了那些去不了北京、见不了真长城的人的游玩需求。如果能通过一座“山寨长城”带动当地旅游市场,自然也就有价值。而且,“山寨长城”设计上还是一条防火隔离带,兼具防灾和观光功能,实用性很强。
当然,对“山寨长城”的关注,还要看其修建是否破坏了生态环境、是否让当地财政不堪重负。毕竟有贵州省独山县的前车之鉴,假使破坏了生态、恶化了财政,不管“山寨长城”有多实用,也该“一票否决”。
所幸,既没有破坏生态,“开工前都做过相关申报,手续齐全”,“在建造期间,没有动用任何大型机械,石料通过骡队送达山顶,再经人工修葺而成”;也没有恶化财政,因为“山寨长城”乃私人投资,虽然景区门票收入很难收回成本,但对当地的餐饮、旅游行业形成了不错的带动效果,“算是达到了我们的初衷”。
换一个角度看“山寨长城”,便会发现其存在的价值所在,自然也就会多一分宽容。
【作者】 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