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不到24小时,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不单是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就成了“10万+”的“爆款文”,更因为很快就遭到质疑,被指文中存在多处严重事实问题,还有人依据发布的公号主体信息顺藤摸瓜,指其发布主体实为屡屡引发争议的“咪蒙”的控股公司。
在我看来,尽管作者及其过往表现难免会成为评判一篇文章的“背书”因素,但“寒门状元之死”之所以触发激烈争议,并不在作者是谁,而是其作为一篇自媒体文章传达了什么、是如何传达的。再进一步说,就是自媒体的表达边界。
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估计都会有一个大致相似的印象,那就是它讲述了一个“寒门之子”的理想人格与现实生存剧烈冲突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寒门”“状元”等鲜明的标签,以及作为第三方的“我们”与主角的“他”的鲜明反差,凸显了坚守理想人格的生存之艰。显然,这戳中了很多人的现实经历、感悟,这或许也是其短时间内成就“10万+”的关键。
▲爆款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摘要。
讲情怀、宣示理想人格,虽然很多“社会人”对此不屑,甚至嗤之以鼻,但不能因此就被鄙视或禁止,所以当年周星驰先生一句“人如果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足以引起很多人共鸣。问题在于,讲述者是如何传达的?
就“寒门状元之死”而言,最大的质疑就是文中很多事实“硬伤”。比如,“主人公2013年高考,高中看过《灵魂摆渡》,而《灵魂摆渡》2014年才上线”。再如,周有择以693分的总分拿下了市理科状元,而2013年四川省的理科高考各市最高分为707分,且不存在有693分的考生。至于文中那位一把年纪的奶奶,抱怨孙女没有继续读书、工作了两年就很世故,恐怕都是“细思极恐”的情节。
也许有人反驳说,一篇微信公号文章而已,大可以完全当小说来读。可不能自圆其说的是,无论是文中提到的讲述者同学毕业没几年就在阿里快速升职,以致阿里不得不发声明澄清,还是文末看似善意的请大家不去打扰“周有择”家人的提醒,传达的都是讲述真人真事的信息。那么,我们是不是要称赞一下作者“不着痕迹”的高超技巧呢?
所以,虽然扒出了“咪蒙”与这篇文章的千丝万缕联系后,让很多人坚定了质疑,但我还是认为,重要的不是作者,而是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把它当小说看,但需要明确的是:作为小说,比这个情节精彩的多了去了,倘若明确作出说明,估计未必会吸引很多人关注转发。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一篇记述一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文章看,但倘若要借此来传达某些情怀、理想,那么前提是必须基于事实,否则脱离了真实谈何情怀?
恶意揣测,或许作者既没有把它当小说创作,也不想讲经历谈情怀,而仅仅是为了生产一篇吸引眼球的“爆款”。这背后的逻辑,恐怕就是眼球——流量——收益吧。再退一步,制造“爆款”也不必然要受到指责,像《啥是佩奇》那样,即便也有网友挑刺,但至少大家看的时候是明白的,故事就是故事,与真实是有界限的。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前几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等网文,如果按照相关部门调查所说是当事作者“泄愤”的话,那么“寒门状元之死”算是为了“爆”而爆吧。兴许按他们的逻辑,批评质疑也好,封禁也罢,能搅得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还是一种能力呢,至少达到了吸引眼球的目的呀。
只是,如果我们因此而感动万分的话,就有点“被人贩子卖了还替他数钱”的味道,简直辱人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