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一台支架、一盏环形灯,再加上能说会道的主播、琳琅满目的商品,就构成了很多人眼中的直播带货。
但这块屏幕的背后,就没那么简单了。据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以快手平台为例,直播电商创造30个新职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大量新增就业机会。广州服装产业的“线上档口”,就是一个实例——直播选品师、复购转化师等数十个工种忙碌着,几百个工人正在为年货节做准备,其“带活”就业的倍增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突破时空限制、缩短沟通链、提高转化率……凭借着这些技术优势,直播电商近年来一路高歌猛进。然而,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电商搞垮实体”的声音。事实恰恰相反,直播电商一直在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互促互进:从供给端看,它进入门槛较低,如体量不大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前端数据赋能,就可以缩短市场反馈和产品迭代周期;从需求侧看,这样的生产和组织方式,有利于满足多元选择、实现以量换价,大大节省交易成本。
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23年前10个月,我国直播销售额超2.2万亿元,同比增长58.9%。而在纺织服装产业全国闻名的广州,2023年快手女装广州商家数比2022年提升近50%。前不久,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其政策用意不言而喻。
需求影响市场,市场带动就业。设想一下,一名电商主播想要不断吸粉,货品供应链就需要不断上新,直播选品师这样的新职业也就应运而生。从更广阔的视野看,电商不仅可以整合和激活产业链的上下游,还能辐射到更多的品类,走向“万物皆可直播”。这样的正向循环并不难理解:行业越有活力,分工越细致,每一个中间环节的优化,都可能意味着一个新职业的诞生,特别是当直播电商进入比拼内功时代,撬动“人”的因素,也成了关键一环。
政策“点关注”,电商“不迷路”。如何用好直播电商、给就业“上分”?
一方面,要强化“面”上的引导和支持。
如去年9月,广东出台《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引导生产企业通过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进行营销推广;此后的《进一步提振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也提出,鼓励各地发展直播带货,支持广州、深圳打造直播电商之都。为进一步营造放心消费的环境,相关部门也不妨加强联合执法,从严打击“假冒伪劣”、低价引流等乱象。
另一方面,也不妨在“点”上多做文章。
随着直播电商催生的工种越来越常见,加强相关的培训、制定职业技能标准等工作,也是时候提上日程。比如,过去对主播的行为规范强调不少,但像直播电商操盘手这类新角色,对于企业穿越周期、精细化运营,也可以说是“关键少数”。考虑到院校的调整速度往往不如市场,有必要联合行业协会的力量,为新职业建章立制,推动人才“量质齐飞”。
“一二三、上链接!”有理由期待,在一声声熟悉的吆喝背后,“上链接”串起的不仅是供需两端,也是为就业“上分”的广阔天地。